“山寨”文化,更需要“打假”
2014-03-18 10:09:14 来源:
3月14日,武汉新洲区旧街举行传统的花朝节(农村集市)。一个烧烤摊主头戴孙悟空面罩,身着孙悟空黄袍,有模有样地烧烤“唐僧肉”,引得游客好奇围观。(新华网)
“3.15”打假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每年都会查获一批假冒伪劣和“山寨”产品,通过曝光和问题倒逼对生产、销售的厂家进行清查、整顿,最大范围内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我们感受到身边商品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对于充斥着我们精神世界的 “山寨”广告、“山寨”手机、“山寨”电影和吸人眼球的孙悟空烧烤“唐僧肉”,这类的“山寨”文化,我们却问之甚少、查之甚少、纠之甚少。
“山寨”文化,顾名思义是“山寨”的,非正版或者不是原创的,是由其他派生而来的。它的含义不是山区的村寨,“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其本意是指绿林好汉聚义之地或土匪窝子,现在则不仅表现为产品(“山寨产品”),而且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山寨”文化。“山寨”文化的出现对于国家和民族是悲哀的,它的风靡和盗版一样如同酸雨一般侵蚀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技术创新。“山寨”文化实际上是文化的倒退,甚至是一种冒牌文化,其核心是剽窃。
笔者认为,对于“山寨”文化,更需要“打假”。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的监管,积极引导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及时制止和惩处仿冒等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同时对科技创新企业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文化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自主创新,弘扬创新精神,复原传统文化,切忌商业媚俗,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兼顾。
王岐山在两会期间,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插播”,让我们明白“韩剧走在咱们前头,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不禁想问,我们的传统文化哪里去了?现在的年青一代都被所谓的“山寨文化”影响得很厉害,认为“山寨”文化就是“草根文化”的代表。但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们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年轻一代予以教育和启发。
习近平说:“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要提高修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从辉煌、衰败到复兴的艰难历程,自觉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增强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开阔眼界和胸襟,坚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焕发全民族的文化激情,不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石屏县司法局郑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