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合阳;有座至今让人还能回味的独特古城
2014-03-18 10:09:30 来源:
作者;李卫奇 成三顺
近日,阅读了秦牧的《花城》、瞿秋白的《那个城》、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有感故事里的城,勾起了我记忆深处、我的故乡----东府合阳县东北20公里远的百良镇北马家庄村的那座昔日繁华古城----南城和北城。
3月15日,我们合阳县民间文联一行三人在迎春花开香涌心间,还有经过一冬天的风雪洗礼,正在舒展绿叶身躯的田间麦苗的早春季节,去探访这记忆深处的---原始古城,走近城墙下细细地观察它的那层层厚重年轮,用手抚摸着那远古流传的古城墙余温,用足行走在昔日古人持矛行走保城的而今已满是荒草野刺破烂的城墙上,用心在品味着这座昔日繁华热闹的古城,用耳倾听那远古人们筑城时的劳动号子,给人们遗留下的好多珍贵的人类文化遗迹。站立在城墙之顶,我遥览古城四周,透过时空,我感觉到了它那来自远古先民的勤劳果敢的呐喊和辉煌。
合阳民谣:“马家庄银钱广大,窑头村粮食满厦,王家咀年紧不怕。”这些流传故乡的民谣,说得是合阳县百良镇北马家庄村早先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据史料和立于村头的合阳地名碑记载,该村在商代曾因名相伊尹在此养马屯兵而得名“马家庄”。后因本县境内同名村子有几处,国务院在1982年重新命名为“北马家庄”。
北马家庄的城分为南、北两城,其中北城有五亩大,是一个椭圆的土城,建在古莘之地太枣沟流域以南,西、北、东三面是陡峭的深沟,攀爬不易,南边开挖了一条两三丈宽,一、两丈深,长约成百米的壕沟,城门洞很小,仅容人出进,城门一关,非常牢固,离村3、4百米距离,视线开阔,便于观察,易守难攻,且出城耕作收获比较方便,是古代人们为了防盗、防匪、防战乱而修建的避难场所。村里人叫“寨子”。78岁的村民李昌森对我讲:过去由于经济落后,为了防土匪、回回入袭,只能靠土垒成的厚城墙与深沟相结合为屏障来抵御外来的灾难,避免人员和财产的伤亡与损失。
据族谱记载:南城在明代就有了,95岁的李积瑞老人说:“唐塔汉冢朱筑城”明清时进行重修是非常可靠可信的。南城是砖土结构,以土夯为主,在要害地段(城的顶部两边和城门处)都镶有大砖块。相传,我们村是古代临淮王统治的属国。临淮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把这方圆几里治理的“夜不闭户、路无拾遗。”很受当地百姓称道,百姓经济富裕、安居乐业,直到今天村里人在写对联时常常用到“临淮故里”、“临淮新貌”、如定居合阳县城的李跃家的照壁上也写着“临淮新寓”等等。
故乡的南城是梯形和长方形的结合体。她西边为长方形、东边为梯形,这就是她的特别之处,据78岁的李天学、80岁的李积榜回忆:他们小时听大人们说原来南城西边那个长方形是村中的一个旺族(六合堂)的祠堂,后因六合堂在筑城是多出了六百两银子,所以村里把他们的宗祠就筑到城里了。第二个特殊之处是南城有三个大门和一个只能耕作用的小门。三个大门是北、西、东门,李义强、李俊哲听他们的爷爷说:马家庄银钱广大,不是表现在周围村都没有城墙、城门等一套完整的生活环境,而是她城中居民建筑的辉煌和民风的淳朴、厚道、勤劳好客上。城中东西走向的巷道排列整齐,即城南巷、南巷、大巷、后巷、后套。只有大巷、后巷为双面居住巷。最繁华的当数大巷了,李性宗祠就位于巷的中央,她坐北朝南,古林翁郁、有拜殿、正殿、东西厢房。布局严谨、工艺精美、雕梁绘栋!盖学校时已用了她全部的材料,现在已让水泥平房代替了。居民委员会和群众休闲全在这里了。巷道德民居全部是青堂瓦舍明清建筑的四合院,有门房、东西厦房、上房,每个小院各有风格,有的八角高翘、有的斗拱重叠、有的筒瓦盖脊、砖雕木雕,活灵活现,分别代表着主人的志趣、家风,有的古朴大方、设计精巧,文化韵味浓厚。大门全是竹马门楼,八字虎头侍头,台阶是流光明亮的青石条堆砌而成,门牌有:“积善堂”、“忠厚堂”、“百福永宁”、“奠攸居”、“幽槐志”、“陶然居”、“詹泊居”、“天官赐福”、“耕读传家”等等。对牌有:“慎思勤勉著文章;遵循规矩行方圆、“陋巷莫恣颜氏志;荆心须切衞居室”、“桑土茂綢修盡力曾歌徹彼句;草盧耶聚處间居为赋爱吾诗。”照壁有:“五福临门”“五子夺魁”、“福禄寿”、可惜大部分已在文革中破坏。
现在只要你去巷道中李虎奇、李武民家还能看到一些残存的图案了。难怪省文物局、县文化局在各个时期来我村进行拍照、调研、考察。据五组李增奇的伯父(原皇埔军校成都分校)李振禄在世时回忆:当年筑城听先辈说是村民殷实、安乐才修建城池,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呢!传说:村里有一个人称老虎的一族人很福足,他们用了三年时间盖了六个大小相同的四合院,大巷现存的大房全是他们的,本族是靠粮食发家的,这一点退休教师74岁的李广增和现任村支书李增龙两人说起这个事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村南是老虎族的地,要开城门,须得他们同意,因没有达成协议,所以南边只有一个供他们自己用的小门了。平时不开,农忙时才开。
在南城与北城之间有六座大神庙。马王庙、四村庙、财神庙、娘娘庙、关公庙、药王庙,均按中国古代风水排布,据村中老人们说,是因两城的北边是深沟,故用庙宇的灵气补补风水,了却村人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太平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吧!
南城的东门牌为“天心水面”,西门牌为“临淮旧里”、北门牌为“斗掛城边”。
也许是临淮王的贤能:也许是伊尹历史的沉积;也许是先辈们的辛劳!也许是地理上的坚固保险因素,因而在解放后一段时期国家把粮食库全部扎在故乡的城中,我还能记起大巷的家家户户的门房、上房都由国家无偿占用。
故乡的小城随着解放以后和改革开放和谐社会的美好,到今天,早已是旧貌换新颜,原先的四周城壕沟已经被人们推平,城里拥挤窄小的四合院拆迁得已所剩无几,一座座漂亮时兴的平板结构建筑和那两边的八字花墙,给远古的古城赋予了新意。有心细致的村民在拆迁古建盖新房的过程中,还把那古石条砌于墙的立柱中,那石条的下边嵌入的铁环尽管已经生锈仍还清晰可见。大门口台阶上的青石条还在使用着,跟对面的砖砌水泥罩面的台阶形成一种鲜明的古今建筑对比。那房上的木椽,历经多代,现在看去,仍红光焕发。那古老的木质四腿方桌、古时的睡床、古时的神像供器、连同精美的砖雕、木雕、还有那遗留保存完好的几段城墙遗址,虽已残缺不全,不敢与古时同日而语,但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符号、凝聚着古代人民群众共同智慧的结晶,它虽没有北京城的驰名;也没有南京城的水灵;更没有西安城的历史厚重,但她同样令我看后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啊,那故乡的城,那创造银钱广大的临淮王、那中华烹饪鼻祖-----伊尹;那仍然生活在这座古城中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