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党员干部“三听三问”走基层

2014-03-20 08:41:14 来源: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四川“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推向高潮。“走基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脉相承,主旨与实践活动不谋而合。开展好走基层活动,是衡量党的群众路线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尺。笔者认为,走基层需“三听三问”。

  一是听民声问民意。“俯下身子,倾听民声”是走基层活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下到基层,第一件事就是和群众交流,倾听群众的心声,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和群众“拉家常”。只有和群众亲,群众才能把你当做自己人,和你说实话。邓小平同志说过: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我们党公开承诺,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落脚点,要把人民群众的评判作为试金石。听民声问民意,是践行承诺的有效途径。

  二是听民情问民需。“想群众之所想,想群众之所需,想群众安居之策”是走基层活动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下到基层,了解民情是关键。民情从何而来?问官员肯定是不真实的,为了政绩,官员肯定千方百计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对不足的地方拼命掖着、藏着。只有百姓才是最真实的,为官一方好不好,只有百姓最有发言权。有些“面子工程”建了也不是群众真正想要的,而有些小事却能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实惠。

  三是听民难问民计。“有事找政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成为俚语,而走基层让解决困难从由下而上变成了由上而下。一方面,干部的下访对于困难的解决更加的迅捷,少了百姓“托关系、找人脉”的繁琐环节;另一方面,“亲民、爱民”的形象更加深刻,有利于官民关系的和谐。“高手在民间”,身居高位不可能实事求是的解决基层的问题,只有听政于民、听计于民,才能使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老百姓和官员如果不交流就永远隔着一层纱,因为身份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无法感受到对方的感受。走基层活动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利用好这一平台百姓和干部就能心贴心、心连心。

  (笔名:黄生

关键词: 党员 基层 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