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政府岂能监管缺位?
2014-04-14 09:07:27 来源: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缘何成为“闹心工程”?记者进行了调查。(4月13日新华网)
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最高峰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各级领导及市民的称赞。
可是如今,公共自行车岗亭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地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退卡办公室”挤满了人,市民表示,“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瘫痪了,太浪费,太闹心”。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公共自行车,既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还能引导市民养成绿色健康出行的好习惯,可谓利国利民的大好工程。所以,当“民心工程”沦落为“闹心工程”,的确太令人痛心,人们很想知道,之前还好好的,这到底是怎么了?
虽然存在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市民不够爱惜等诸多问题,但在笔者看来,政府监管缺位才是这症结所在。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虽然政府对此项目极为重视,前前后后投入已超3亿元,但确保一项工作长效持久运转,岂是只是给钱就能办到的?
企业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当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却没有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反倒是任其而行。追逐利益本是企业的本性,但充当民众代言人的政府却岂能坐视不理?
从“争着租卡”到“排队退卡”,我们希望政府能正视其中问题所在,不要只顾轰轰烈烈上马,或者只盯着所谓的“漂亮”的数据,而忽略了民众的真正满意度。如果不在监督管理上下功夫,民生工程又岂能真正为民?
作者: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