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厂商纷纷加快跑马圈地 5G"东风"带来AR眼镜或将进一步助推AR的普及
2022-04-20 09:30:51 来源:北京商报
4月19日,AR企业雷鸟发布智能眼镜产品雷鸟Air。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一种AR眼镜"专利获授权。雷鸟、华为、OPPO等国内硬件厂商纷纷推出AR产品,而百度等网络大厂的AR开发工具,或将进一步助推AR的普及。
有数据预计,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AR产业引擎。专家指出,相比早年间微软、谷歌推出的初代产品,如今5G网络为AR技术创造了更广阔的环境。AR依托企业构建生态,企业借助AR革新硬件,这种良性内循环已略具雏形。
头部企业加码新赛道
据记者了解,雷鸟Air该项专利技术能令光机模组独立设置,并作为镜腿的一部分,不仅方便进行拆卸,也降低了维护成本,并且减小了眼镜体积,使得整机体积和重量降低。
实际上,除了TCL雷鸟和华为之外,国内不少知名企业纷纷入局AR,例如百度就拥有自主的AR软件开发工具包"DuMIx AR SDK";腾讯手握开放的QQ-AR平台,具备图像识别、手势识别、文字识别、3D动画展示等多种能力;网易则开发了"网易洞见App";商汤科技在B端发力,推出了Sense AR绘制引擎和开发者平台,并且与OPPO合作,后者的部分机型也已支持AR功能。
戴上一副眼镜,虚拟图像就能与现实空间贴合并展现在眼前,不仅能满足天气、运动数据展示等日常需求,工业、教育、医疗也是AR的用武之地,根据赛迪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VR/AR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13.5亿元,同比增长46%;随着技术日趋成熟,预计2023年我国VR/AR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
与其他国家横向对比,中国市场或能成为AR发展的引擎,《AR洞察及应用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VR/AR 支出规模在2021年达到约66亿美元,占比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54.7%,是支出规模第一的国家,根据中研普华预计,2022年中国的 VR/AR 支出规模将占到全球的56%。
5G"东风"带来新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谷歌等国外知名企业早已投身AR研发,但其产品却遭遇了一定的质疑。例如早在2021年,谷歌便推出面向C端的Google Glass眼镜Explorer版,但三年后便停止生产,此后于2017年推出企业版,开始转向B端。该款产品作为单目AR眼镜,其智能画面只局限在眼角位置,只能显示相对简单的信息,应用场景备受制约。
微软则在2015年推出了双目AR眼镜HoloLens,相对前者Google Glass,其分辨率、画面清晰度、人机交互体验均明显提高,解决了单目AR眼镜的痛点,但其重量达到600g,佩戴体验与普通眼镜差异过大。或许正因如此,微软并未从C端切入,而是与电梯厂商ThyssenKrupp合作,在B端先期推广。
如今国内企业瞄准C端AR究竟能否建功?通信专家马继华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对记者表示,此前AR眼镜的发展难题在于应用场景、内容有限,价格高企的同时又达不到消费者的期望,突破瓶颈不能寄望于AR领域自身,网络等更加基础技术的革新,才能为AR铺开带来希望。
随着国内5G网络的铺开,其更高的传输速率能够令AR眼镜实时视频显示、多传感器融合等功能日臻成熟。雷鸟方面对记者表示,雷鸟Air作为消费级娱乐大屏,可覆盖观影、游戏、办公等诸多场景,文字也能清晰看见。借助雷鸟Air,用户不仅可以获得更沉浸的大屏体验,同时也可摆脱传统大屏显示设备体积大、不便移动等弊端,让巨幕更自由。
"抢滩"背后的生态大战
业内观点认为,近年智能手表、手环等产品的高歌猛进,令市场看到穿戴设备的广阔前景,而AR眼镜或将成为下一个消费热点。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TCL、小米、OPPO等各大企业均推出相关产品,正是看准了这一发展方向,纷纷"抢滩"。虽然目前AR眼镜仍在发展阶段,但其产值每年已达数百亿元,对于大企业而言已有足够的诱惑力。
从AR技术自身来看,其应用领域是在不断扩充的,并不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存量竞争,例如在工业、办公领域已存在先行者的情况下,影视、游戏等C端业务提供了新的可能。
业内观点认为,大企业的介入更有带动市场风向,建设AR生态的作用。此前,AR研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如Vuforia、ARToolKit、视+、亮风台等,这些企业多是根据客户需求逐个定制,其设计的Demo属于个案,且大都集中于工业领域,市场感知度不高。而TCL、华为等企业则能够将已有的成熟生态与AR嫁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智能手机领域来看,AR或能解决创新困难的问题。目前智能手机在屏幕尺寸、CPU芯片上虽屡有革新,但像2007年苹果手机横空出世的颠覆性创举已不可见,AR技术则带来新的契机,有消息预计iOS 15.4 Beta版将支持AR头显,而谷歌的ARCore则将为AR提供在安卓生态生根发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