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天天看热讯:36氪领读 | 为什么货币会缩水?

2022-07-02 06:58:10 来源:36氪领读

印钞。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没错,货币数量,的确是影响货币购买力最重要的因素。但如果再追问,怎么“印钞”呢?怎么让新的钞票进入市面流通?很多人可能就不清楚了。所以真正的问题是:


(资料图片)

是哪些事情,靠什么方式增加了货币数量,从而让货币缩水的。

除了货币数量,还有其他影响货币购买力的因素吗?

Part 1 货币缩水的三大因素:费雪交易方程式

早在1911年(当时我们还处在清朝末年!),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交易方程式,揭示了货币缩水的几大直接因素,并借此分析缩水的诸多间接因素。公式如下:

货币数量(M)×流通速度(V)=物价水平(P)×交易量(T)

首先,我们用物价水平的上涨,来表示货币缩水。因为物价是用货币衡量的,货币的购买力就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整体物价越高,说明钱越不好使。

物价水平取决于3个因素:

1. 流通中的货币(含银行存款)数量;

2. 货币(含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

3. 交易量。

其中,货币数量是流通中的“元”数;流通速度指一元在一年内换取物品的平均次数;交易量指每年用货币购买的物品数量。

这个方程式为何成立呢?《货币缩水》中有一个简单证明:

交易方程式是对某一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交易总量的一种数学表述。它通过所有个别交易的交易方程式相加得出。例如,假设有一人以7分每磅的价格购买10磅糖,这就是一个交易,在这个交易中,10磅糖就可以被看作跟70分相等,用等式表示就是:

70分=10磅×7分/磅

其他买卖也都可以用类似的等式表达;而将所有此类方程式相加,即可得到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交易方程式。即,方程左边表示给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额,右边表示同一时期内购买的物品总值。然而,在这期间,一笔钱可能服务了好几项交易,且现实往往如此。因此,上述方程式左端(货币端),往往是流通货币总量的好几倍。货币端显然可以视为货币数量与流通速度(即交换物品的次数)的乘积。

Part 2 货币缩水的间接因素

了解三大直接因素,仍然很难发现他们跟现实事件和政策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再往前推一步,看究竟有哪些因素通过影响这三大因素——货币数量、流通速度、交易量(贸易量),从而让货币的购买力变小——物价上涨。在此仅列举影响交易量、流通速度进而影响货币购买力的部分间接因素。

“生产和消费状况→贸易→货币购买力

我们从影响生产者、消费者以及连接两者的因素逐个分析。影响生产者的有:(1)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2)劳动分工;(3)科学技术;(4)资本积累。

“地球上某些地区生产小麦,另外一些生产香料,还有一些生产毛皮,这往往会促使这些地区之间的贸易流动;同理,有的群体投身农业,有的织布,还有的从事建筑,等等,这也会使这些群体之间发生交易。同样明显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的知识状态会刺激贸易。例如,由于土著的无知,非洲和澳大利亚的矿产几个世纪一直埋在地里,没有被利用起来,但后来被拥有冶金知识的白人开采了。”非洲一些国家的海洋石油勘探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有用的知识显然需要被应用,而应用往往又需要资本的帮助。不管在哪个社会,资本越多、资本的生产力越高,可用于交易的物品就越多。一家工厂使一个城镇成为贸易中心。码头、起重机、仓库和铁路枢纽能推动港湾变成通商口岸。由于交易量的增加往往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因而任一可使交易量增加的因素,往往都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下降。”

笔者以前工作过的顺德北滘镇就是典型例子。由于美的和碧桂园两大企业的带动,这个镇的贸易蓬勃发展;此外,由于美的的出口贸易业务,加上该镇投资的基建——码头、龙门吊、起重机、仓库等,北滘也成了港口;因此,一般商品价格在那里是蛮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实际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主要高在房子(房价涨主要由于需求增长远快于供给,而受货币因素影响较小),平时吃的用的都跟其他三四线城市差不多,甚至更便宜!

影响消费者的就是需求的大小和多样性了。欲望越多样,交易就会越多,物价会降低。而影响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因素有交通便利程度(如航空、高铁)、贸易自由度(如关税)、对银行和商业的信任。关于信任,费雪有这么一段话:“可以说,信任是贸易的灵魂。南美有很多地方尚未开发,原因很简单,就是资本家觉得在那合同没保障。他们担心,他们的任何开发成果,都会被他人不择手段地夺走。”

“个人习惯→流通速度→货币购买力

接下来讲讲个人习惯中的贮藏、记账、支票使用。

贮藏,指的是把金银藏起来,不进入流通。这自然会增加货币的购买力。但如今有了银行,存款完全不是贮藏,反而是加快了流通速度,增加了货币数量。

记账,以前就是先欠着,记账。放在现在,其实就是各种形式的贷款、信用卡、花呗,这加快了流通速度,市面流通的钱多了,货币就缩水了。其原理值得简单说下:因为以赊账方式购物,手头上的现金就不用跟全用现金支付一样多。在现金支付制度下,一个人事先得有闲钱;而如果采用记账信用,则个人即使身无分文,还可以靠赊账获得供给,然后等手头有钱再还。比如,一个打工人每周的收入与支出都是7元,如果他每天花1元,则全周各日可支配余额依次至少为7元、6元、5元、4元、3元、2元、1元,平均余额4,周转次数不到2次每周(=7÷4);而如果可以赊账,那整个周期每天的余额只需依次为7元、0元、0元、0元、0元、0元、0元,平均余额仅为1,周转次数降为7次每周(=7÷1)。

支票使用,换在今天就类似银行存款、余额宝、微信钱包。这些工具,也会加快流通速度,让货币缩水,因为这些钱就存在了银行,而银行会为口袋或钱柜里多余的钱提供出口,防止被闲置。

之后费雪还谈到薪酬制度(如月薪vs周薪)、人口密度(如农村vs城市)、收入与支出的规律性(如工薪阶层vs个体户)等等对流通速度的影响,在此不作展开。

以上只是部分典型的间接因素,对它们的分析只是让大家掌握交易方程式这个工具,并将它用在日常生活决策上。接下来“小试牛刀”一下,分析下近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物价,即货币购买力的。

Part 3 近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以上只是部分典型的间接因素,对它们的分析只是让大家掌握交易方程式这个工具,并将它用在日常生活决策上。接下来“小试牛刀”一下,分析下近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物价,即货币购买力的。

降准和逆回购都是货币政策。降准大家就比较熟悉了。银行的准备金率降低,意味着银行里一些本不能动的钱可以流通了,货币数量增加,货币就缩水了。

逆回购大家可能相对不熟悉。逆回购是公开市场操作中回购交易的一种,为央行向一级交易商(具备一定资格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即放水)的操作。它增加了货币数量,从而让货币缩水、物价上涨。别看100亿好像很少,但只是一次而已,今年以来央行每个月都实行了多次)。再加上信用通过银行放贷后都会膨胀,最终流向市场的货币要乘上多倍。要想了解信用如何一步步扩张,可阅读《货币缩水》“流通信用的秘密”一节。

而消费券、汽车补贴或减税则是财政政策。消费券是政府(一般是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的补贴,通过商家的促销,既使企业能够运营,又使百姓的支付能力能够体现,从而促进经济景气的循环,进而带动就业,让“信用周期”进入良性循环。汽车补贴或减税的目的也是一样。就在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就联合发布公告给车辆购置税减半,有的4s店还把另一半也给免了。

这些虽然没有改变货币数量,但是大大增加了市场交易量,在提振经济的同时,也会降低物价。因为交易式左边的“货币数量×流通速度”变化不大,流通速度会有一点增加,但不多。右边的“物价水平×交易量”中,交易量会有很大增加,这样物价就得降低才能保持平衡,也就是说货币升值了。

当然,有没有效果是另一回事。就比如广西最近发的这个33元券,对我来讲就是鸡肋,限制太多,有些商店可用可不用,还得用云闪付,开定位,非常麻烦。

书名:《货币缩水》作者:[美]欧文?费雪,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

生活成本为何高居不下?费雪提出交易方程式,揭示决定物价三大因素,分析当下政策和事件对物价的影响;作者欧文·费雪备受熊彼特、弗里德曼、理查德·塞勒、张五常、薛兆丰推崇;本书还探讨了货币的本质及价值支撑,破除了对货币的误解;用资产负债表逐步展示银行信用不断扩张的过程;以辩论方式论证历史上复本位制究竟能否让币值稳定;并用交易方程式推演物价变动如何触发经济周期,并提出措施降低经济危机的次数和后果;最后对导致“生活成本高昂”的近30种流行说法一一驳斥,并说明持有这些错误信念的后果。

作者简介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著名经济学家、数学家、耶鲁大学教授。他提出的“费雪方程式”,提高了人们对货币量与总体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著有《利息理论》《货币的购买力》《繁荣与萧条》和《货币幻觉》《货币缩水》等。备受熊彼特、弗里德 曼、萨缪尔森、张五常等经济学家的推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民说iHuman”(ID:xinminshuo),作者:食货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