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环球报资讯】资本减持零售业

2022-10-27 05:50:16 来源:灵兽传媒

在失去资本和流量的助力后,零售企业只能依靠自身造血能力运转,对现金流、盈利能力等都提出了极大考验。


(资料图片)

2022年,零售业的投资风口急转直下。

从零售业各大上市企业公布的财报成绩单看,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更多则陷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境地。

宏观经济数据也不乐观。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同比下降0.7%。按零售业态分,上半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2%、4.7%、2.8%,百货店、专卖店分别下降8.4%、4.1%。

在资本市场上,一些曾站在“风口”被金主青睐的零售企业正惨遭抛弃,股价下跌,市值一降再降。先有腾讯和京东减持步步高,又有永辉减持中百集团,几天前,新华百货二股东上海宝银旗下基金被动卖出公司1.01%的股份,再往前看,新华都则直接将主营的零售业务板块全部出售。

除此之外,零售行业已很久没有新的融资消息,最近的几次融资还是发生在一年前的叮咚买菜、朴朴超市、T11等个别企业中。

如果说,投资方曾经将这些被投的传统零售企业视为战略发展的重要一步,或以此来布局全国资产版图,或将其作为自己资本与流量的变现出口。如今,这种情况正在转变,蜜月期后,正面临分离。

资本热情消退,一方面,是看清传统零售业盈利的“渺茫”,一向以利益为导向的资本,当产业短期内无法带来预期的收益,甚至拖累营收,权衡利弊后,必然会选择退出;另一方面,也是投资方自保的手段,在消费低迷、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不少企业趁着价值未完全缩水,及早抽身、尽快变现,从而获得充分的现金流渡过寒冬。

多家零售企业被减持

吹响今年资本退潮零售业号角的事件是,腾讯和京东减持步步高。

四年前,腾讯与京东分别拿到步步高6%和5%的股权,转让价格均为17.11元/股,二者分别支付交易对价8.87亿元、7.39亿元。在交易完成后,腾讯也凭借其手中股份,成为步步高前十大股东。

然而,4年过去,步步高的业绩在疫情的影响下,去年更是交出了14年以来首个亏损的年报,腾讯和京东亏损共计1.5亿元也要减持。

巧合的是,在减持的之前步步高股价遭新零售、统一大市场等概念爆炒,连续10个交易日走出8个涨停板,股价一度上演了100%的涨幅,而腾讯和京东减持套现也受到争议。

与腾讯和京东减持步步高相比,传统零售行业的投融资,也并不乐观。

上个月,永辉超市分两批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中百集团股票,比例达5%,套现超2亿元。这是自2013年以来,永辉超市首次减持中百集团股票。根据公告,永辉超市表示本次权益变动系基于公司自身发展需要。

回想当年,永辉“截胡”新光控股举牌,与武汉国资对抗,秘密增持中百等一系列凶狠历程,与如今的减持形成了巨大反差。

2013年,永辉超市上市3年后,野心重重,想要逐渐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势力范围也从福建、重庆等优势地区向全国市场蔓延,而中百作为武汉乃至中国中西部规模最大的连锁商超,自然吸引“争夺者”的埋伏。

永辉超市经过与武汉国资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最终握手言和,不再谋求中百集团的控制权,将持股维持在29.86%。经过此次的减持后,永辉将对中百集团的持股降至26.17%。

其实,在减持之前,并未有过多的消息透露出来,反而还一度传出永辉准备完成对中百的要约收购,如今风向转变,增持变成减持。

从永辉超市对于中百的态度来看,目标一直都十分清晰,想要做全国的战略布局,拿下武汉市场,毕竟中百集团在湖北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在疫情和其他业态的冲击下,以及永辉超市连续计提对中百集团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合计达5.56亿元的等等因素,已影响到了公司整体业绩,永辉无奈作出减持的操作,也不失为一种“自保”。

在零售市场想要“自保”的不只是永辉超市。

7月,银座股份发布多个公告称,中兆投资减持股份,合计达到1%。而中兆投资的母公司茂业国际则表示,该出售事项将使公司进一步聚焦主营业务及优化财务结构,相关资金用于偿还借款等。

如今,百货零售业陷入困境,同在百货业的茂业国际和银座股份的业绩都经历了低谷,茂业系多次减持只为回笼资金,为旗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投资迷雾

纵观资本对商超的围猎缘由,无外乎有两类。

一类是,像永辉超市入股中百集团一样,布局区域市场的网点密度,在一定区域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可以帮助零售企业加强对供应商和产品的议价能力,实现规模经济。

比如物美,即便有息负债规模不断扩大,也要买买买。早些年为了进击西北、华东区域,通过收购、充足以及托管的方式将美廉美、新华百货、浙江供销、天津大荣、京北大世界等招致麾下;又拿70.75亿元参与重庆商社混改,出击西南市场;接盘爆雷的邻家便利店和乐天玛特,以及收购麦德龙中国的控制权等等。

另一类则是,电商大爆发之后遭遇天花板,腾讯和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将触角伸向线下零售,倒逼传统的线下商超开始学着降本增效、平抑与线上的价格差,同时用新技术提升自身运营能力。

尽管两种逻辑不同,但站在现在的节点来看,都没有预期的顺利和成功。

由于合作模式并不是全资并购,无论永辉还是物美系,哪怕互联网巨头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塑被投商超,即便在一众投资方中自己是第二大股东,其影响力也有限。拿永辉入股中百来说,两家公司在文化、区域、效率甚至是供应链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永辉无法撼动中百。

另外,传统商超通过收购、兼并扩大规模为了实现规模效应,但中国优质的商超企业,尤其是地头蛇的角色,并不会接受其他企业的“摆控”。

也就是说,在可以投融资的商超池子里没有优质标的。就算是阿里和腾讯,也接盘不到非常好的区域商超,想要真正深耕线下零售,只能靠自己布局和试错。

而让资本真正退出的原因,终究是看不到盈利的方向,毕竟资本是以利益为导向。从疫情之后,商超的日子就非常难。

从各大商超企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看,不少企业依旧处于亏损中,业绩不振。其中,人人乐降幅最大,营收20.98亿元,同比下降23.99%。而在净利润方面,过半的企业依旧呈现下滑的态势,仅有家家悦和红旗连锁的盈利过亿,但家家悦依旧同比下降5.67%,人人乐的净利润亏损更是达2.36亿元。

超市行业整体业绩承压,不仅是自身经营因素所致,更多是疫情、经济环境和其他业态竞争、分流等外部原因,同时还叠加CPI上涨,今年上半年,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4%,鲜果价格上涨12.0%,鲜菜价格上涨8.0%。这些都导致居民储蓄意识增强,消费意愿减弱。

而这些因素都不是可以在短期内可以改善的,因此,资本逐渐放弃对商超的憧憬。

资本退潮后,零售业的走向

资本退潮零售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几年的试错,互联网巨头们逐渐认清,“抄底线下”试图成为自己流量变现的出口并不容易。换句话说,新零售的梦想正在破灭。7年时间过去,盒马身后的追随们纷纷陷入生存危机。

这个曾经被扣上东风的标签,至今未能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型,甚至遭到不少质疑。

资本用烧钱的方式抢占市场,忽视成本管理,被资本簇拥的商超,非但没有颠覆传统零售,面对严酷的市场,泡沫正在消退。

在商超行业中,营收想要增长,有两种途径:其一,通过区域扩张,加速开店,实现自己的规模效应;其二,向全品类扩张和场景延伸,增加商品的品类,提高单店的客单价和购物频次,比如增加到家业务,或者仓店合一。

永辉CEO李松峰在不久前称,“仓店合一”是永辉打开盈利局面的一把“钥匙”,本质是服务于“到店+到家”的全渠道发展战略。尤其在聚焦试点到家业务新模式的福州,盈利模型已得到验证。根据规划,2023年,永辉在全国圈定了10个核心城市作为到家业务的重点发展城市。

除此之外,为了寻求更健康的盈利模式,不少线下零售商超为了应对其他业态的冲击,开始围绕消费者习惯定义商品和配置商品,调整商品结构和商户结构,比如增加餐饮、3R食品等,扩充品类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复购率。

另外,还有很多传统商超也在探索更为恰当的零供关系和交易模式,优化供应渠道,比如加大厂商直供、外阜采购和本地现金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除了开源,提升业绩的方式还有节流。回望过去,新业态层出不穷,从mini店、前置仓到社区团购,如今还有会员店和折扣店。当主营的商超业态逐步被收紧,这些新的多元化业态也成了新的发力点,不少商超将中心放在了其他业态的拓展上。

但实际上,经过几轮的试错,即便是资本充足、背后有金主的商超企业都没有留下很成功的案例,反而更多商超企业的业绩被新业态的探索拖累。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新业态的推进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毕竟不同业态之间的存在商品结构、数字化投入程度、人工成本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和市场竞争,因此,在资本寒冬下,每一步的探索都需要格外谨慎。

如今,资本正在一步步流出零售业,在失去资本和流量的助力后,零售企业只能依靠自身造血能力运转,对企业的现金流、盈利能力等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降温后的零售业,或许市场结构也会迎来新的变化。

正如永辉所言,让新零售回归零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ID:lingshouke),作者:十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