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全球新要闻】3年后每人拥有电子健康码,14亿人就医变革的尽头是什么?

2022-11-21 17:43:42 来源:IT时报

2025年,全民都将拥有一个电子健康码,此码并非用于抗击新冠疫情的健康码、行程码或核酸码,而是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资料图片)

这到底是个什么码?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健康信息,比如既往病史、就诊记录、家族遗传病、疫苗注射记录等都有可能被整合到这个电子健康码里。而且,电子健康码会与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码等多码融合,抗击疫情所用的健康码也有可能被整合进去。简单来说,以后医保卡、妇幼保健卡、计划免疫卡、就诊卡等可能会合并在电子健康码里。

要在短短3年间打破全国医院的壁垒,实现14亿人健康档案在全国各地各院流转,实在是不小的挑战。要知道,仅打通异地医保直接结算这一项,长三角地区花了4年才做到全覆盖。

也是在这4年,上海医院间的数据围墙也在打破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基本可以在上海市内医院间流转。但如果是异地就医,即便是走在前头的长三角地区,还无法实现个人健康档案的流转,得随身携带检查报告、出院小结等各类纸质材料。

如今,在上海绝大多数医院,苏浙皖长三角地区患者可以直接刷医保卡就医,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异地医保在几十秒内就能完成结算,多数城市甚至省去了“先备案、选定点”的过程。

而就在5年前,从浙江到上海就医,从挂号、就医到住院,所有费用都需要回到浙江医保局报销,而且报销前不清楚哪些医疗项目可报,在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医院就医,只能自费。

截至2022年8月底,上海参保人在外省市、外省市参保人在上海跨省(市)住院直接结算累计277.91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748.93亿元。门诊直接结算累计1046.5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8.13亿元,占比超过全国异地门诊结算总量的40%。

从2018年开始试点,长三角建起一个医保费用结算中枢,从结算占比来看,这一异地医保结算的试点足以成为全国样板。

样板的意义在于发现难点并摸索解决,“一难”在数据量大、要求速度快,一笔结算涉及患者就医地和参保地多个经办机构和结算平台,容易发生信息拥堵,造成结算“卡壳”;“二难”在门诊直接结算,这比住院直接结算更难,前述数据已经清楚说明,门诊直接结算量是住院的3.8倍;“三难”在病种不同,各地医保政策差别大,就拿慢特病来说,直到今年11月,长三角地区才实现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等门诊慢特病的直接结算。

在巨大数据量承压的背后,是数据替人“跑”,让病患和家属节省了大量来回奔波的时间和金钱。仅个人经历来说,5年前要从浙江到上海看一次病,仅仅挂号和预约环节就跑了三趟——咨询、确定医生、病患本人线下预约,而现在只要在互联网医院就能搞定。

电子健康码对个人的意义,不仅是医保的“跨省游”,还有健康信息的全国流转。让不少人最为担心的也正是信息流转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也是电子健康码最大的挑战。

疫情所用的健康码就曾引发信息是否销毁的讨论。早在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曾提案建议,建立针对新冠疫情期间采集的个人信息设立退出机制。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网信办原副主任任贤良也认为,在疫情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当对所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封存、销毁。

第二大挑战是医疗机构是否愿意进行数据共享。很多医疗机构从业者曾表示,电子健康码能不能全国打通,最大的壁垒在于信息安全,很多医院不支持医疗信息流转,最大的原因是涉及患者的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涉及患者信息泄露,谁来担责?

这就延伸到第三大挑战,电子健康码的数据平台谁投入、谁搭建,特别是信息安全的防护成本。从防疫所用的健康码来看,各地至今没有统一。

电子健康卡,即电子健康码的前身,早在2018年推行,截至2022年8月,电子健康卡(码)已在全国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上线运行,常住人口覆盖率约71%。

从数据来看,3年攻坚实现健康码全民通用是可能的。但防范个人电子健康码信息泄露将是一根重要的信息安全红线,在便利与安全间找到一个安全的平衡点,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挑战。

14亿人就医变革的开头和尽头是什么?是安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作者:孙妍,编辑:林斐 挨踢妹,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