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全球今亮点!2022年十大幸福公司

2022-12-11 10:13:22 来源:财经十一人

2022年

悲伤的原因

大体相同


(资料图)

幸福的公司

各有各的幸福

油气巨无霸 中国海油

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海油油气销售收入达2659亿元,同比上升67.6%。前三季度的净利润1087.7亿元,远超其去年全年的703.1亿元,而去年的业绩是其过往的最好业绩

2022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大于100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仅有七家,而这七家中,只有中国海油 (600938.SH) 实现了归母净利润同比翻倍增长。

中国海油属于能源行业。在能源产业,投资新能源已成为潮流,但今年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公司却非常幸福。

在这个国际油气价格史无前例的上升周期里,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斩获颇丰。2021年,国际原油市场标杆产品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0.9美元/桶,同比大幅上涨64.2%。2022年前三季度,布伦特均价继续上涨至102.5美元/桶。

在中国,石油公司增储上产 (增加油气储量储备,提高产量) 的初衷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如今,政治任务成为了增收增利的法宝。

中国石油 (601857.SH) 、中国石化 (600028.SH) 既有上游的油气业务,又有中下游业务。油气价格上涨利好上游生产商,对行业中下游来说并不利。中国石油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0%,而中下游占比更高的中国石化同比下降5.4%。

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不同,中国海油则是一家纯上游公司。故中国海油成了石油行业巨无霸中最幸福的公司。

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海油油气销售收入达2659亿元,同比上升67.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087.7亿元,同比上升105.9%。 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远超其去年全年的703.1亿元。而去年的业绩已是中国海油的史上最好业绩。

在这一轮高价周期里,中国海油的油气产量节节攀升。2021年、2020年和2019年中国海油净产量分别为573、528、507百万桶油当量。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海油净产量已达461.5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9.3%,创历史同期新高。

助推中国海油获得幸福业绩的原因除了产量提升,还有其较低的成本。在过去五年,中国海油的桶油作业费 (即开采每一桶石油所需的工程费用等直接成本) 稳定在行业最低水平,约6—8美元/桶,而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作业费在11—15美元/桶之间,全球油气行业的平均水平在10美元/桶左右。

展望未来,中国海油的增产空间仍较大。中国海油在中国和海外的产量比重大约为7:3。中国陆上油气开发已达到瓶颈,而中国海油拥有专营权的海上油气资源还较大的增产潜力。2022年,中国海油的产量目标是600-610百万桶油当量。该司2023年和2024年的产量目标进一步提高到640—650百万桶油当量和680—690百万桶油当量。

在能源转型路程越来越曲折的预期下,油气价格短期内难以大幅下降,这对中国海油来说也是可以继续幸福下去的理由。

未来中国海油较大的担忧是如何处理北美和英国等地的油气资产,比如其2012年斥资151亿美元收购的加拿大尼克森公司。这些地区的项目资源不佳,且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监管问题。

一出生就对标国际公司的中国海油一直是央企里的“海归派”。经过40年的磨炼,中国海油的技术和经验已逐渐成熟。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海油既要回归本土,又要在海外重新开拓疆域,其新的考验将是综合的管理水平和软实力。

光伏新王通威股份

通威取代隆基绿能成为最赚钱光伏企业。此前,隆基与通威未有过正面交锋,双方即将在组件环节展开较量

2022年的短短9个月时间,通威股份(600438.SH下称“通威”)赚到了其上市以来共18年的年度净利总和。

今年以来,尽管光伏产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海内外市场需求依旧旺盛。前三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5260万千瓦,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首超400亿美元,均实现同比翻番。

最大赢家当属通威。前三季度,通威营收首度突破千亿大关,归母净利润实现2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倍和2.7倍。通威取代隆基绿能 (601012.SH,下称“隆基”) 成为最赚钱光伏企业。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制造环节。目前隆基在硅片、组件两端登顶,通威则在电池和硅料两端登顶。过去几年内,隆基作为全球最赚钱且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几乎霸占了行业内所有的关注。对比之下,通威则显得低调许多。

形势在2022年发生变化。如果细化到季度来看,通威2021年三季度的净利就超越了隆基,并于此后每个季度拉大差距。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的五个季度里,通威与隆基的净利差依次为4亿元、8亿元、25亿元、32亿元、50亿元。

2004年上市的通威渔业起家,是一家“农牧+光伏”的双龙头企业。在成为光伏制造端王者之前,通威已经当了很久的全球水产饲料老大。2010年前后,水产饲料行业增速放缓、市场趋于饱和,通威确立新能源为第二主业,通过收购硅料公司切入光伏赛道,后续向电站、电池片环节扩展,完成光伏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布局。

多晶硅是光伏产品的制造原料,也是近两年内光伏产业链中供给最稀缺、价格涨幅最大的环节。2022年10月底的价格是2021年初的3.5倍。在这轮硅料价高量缺的历史性周期中,老大通威无疑是最幸福的光伏公司。

通威并未披露最新的毛利率数据,作为参照,2021年通威多晶硅产品毛利率66.7%,同比增长32个百分点。

除了硅料的暴利,通威的电池片业务也为业绩增色不少。不同于2021年电池片环节两头受压的窘境,得益于下游需求拉动,2022年大尺寸产品供不应求,产能利用率迅速抬升。作为硅料、电池片的老大,通威吃尽两端红利。

考虑到庞大的新产能投放在即,硅料企业的好日子很可能不会太久。一般来讲,硅料项目的投产周期约18个月,产能释放速度慢、产能弹性小,开停车成本高昂。一旦终端开始调整,硅料环节将陷入被动。硅业分会已就投资过热做出警示,硅料短期供应持续紧张,未来2-3年产能将持续释放,中长期或出现供大于求局面。

暴利的幸福不可持续,眼下硅料高价已经开始松动。11月24日,咨询机构PV Infolink报价显示,多晶硅致密料均价30.2万元/吨,环比下跌0.3%,为年内首降。尽管如此,考虑到通威绝对的体量和市占率优势,短期内其在降价潮中的受创面积非常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通威正试图借力这轮硅料高利润周期,进军组件、强化下游。历史上,隆基曾凭借单晶硅片的高利润顺利向下开拓组件,只用了五年时间就登顶全球,这一逻辑在当下的通威身上同样成立,甚至阻力更小。

组件是光伏制造环节的终端产品,进入的技术、资金门槛最低,扩产周期也最短,核心竞争力在于需要时间搭建的销售渠道和品牌认知度,这也是通威正在重点发力的方向。

由于所涉环节不同,此前隆基与通威并未有过正面交锋,双方即将在组件环节展开的较量引入瞩目。

医疗器械大鳄 九安医疗

2010年上市以来,九安医疗的业绩很普通,而在2022年一季度,上演了“一顿吃饱十年不饿”的奇迹

尼罗河鳄,饱餐一顿后可忍饥蛰伏一年,耐心等待未来的角马群。这种未来食物供给的确定性,是维系尼罗河鳄生存模式的关键。

一般来讲,公司运营应该具有持续的营收和现金流。但九安医疗 (002432.SZ) ,却在2022年一季度,上演了“一顿吃饱十年不饿”的奇迹。

A股103家“医疗保健设备”公司 (按中信证券行业分类,下同) 的业绩却连年普涨。板块公司年收入中位值,从2019年的5.75亿元,增至2020年的9.19亿元、2021年的10.98亿元。2022前三季度103家公司总营收同比增长25.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9%。

该板块龙头企业迈瑞医疗 (300760.SZ) 2019年营收163.4亿元,2021年增长为249.9亿元,而2022年前三季度为230.4亿元。

但论2022年业绩,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迈瑞医疗都只能屈居第二。 前三季度,九安医疗营收245.9亿元,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倍和320倍。

九安医疗的逆天业绩,主要来自今年一季度,其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17. 4和143.5亿元。其实,它二三季度的业绩,已经泯然众人,回归常态。

2010年上市以来,九安医疗的业绩可谓很普通。2010-2019年的十年扣非净利润总和,竟为-9.08亿元。 公司的两条核心战略中,以糖尿病管理领域作为切入点来实施的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战略,一直处于前期积累用户的烧钱阶段。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探索出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众多互联网巨头企业,也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尝试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

另一核心战略,是在新零售平台持续推出极致性价比的“爆款产品”,如额温计、血压计、血糖仪等等——这才是其核心竞争力。

九安医疗的幸福来自海外销售。一直以来,该公司就是出口大户。上市前,其营收60%来自海外;2021年,这一比例已升至90%以上。今年一季度的逆天业绩,主要来自美国的新冠病毒自我检测试剂盒订单。

这并不容易。美国FDA资质的高门槛,令许多中国医药公司望而兴叹。九安医疗的iHealth试剂盒产品,在2021年11月6日获得FDA EUA授权,这应该归功于公司多年来海外销售的经验积累。

另外,中国的供应链资源和强大国际物流运输保障能力,对九安医疗的成功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仅在3个月内,九安医疗就把日产能从100万人份提升至1000万人份,随后又提升至2000万人份。这些产品通过空运,源源不断发往美国,日发运量高峰时达到3000万人份。

九安医疗像一条蛰伏多年的尼罗鳄,终于迎来了滚滚而来的角马群,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当然,这种横财如刀口舔血,不可恒久。毕竟,疫情不可能始终持续,试剂盒产品也没有过高的护城河,其他竞争对手已经蜂拥而至。

但对九安医疗而言,这一季度的幸福,就已经足够。忽然有了这从美国赚来的百亿横财,九安医疗的实际控制人刘毅,终于可以安心烧钱,继续探索推进其一直赔钱的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战略。

锂矿王者 赣锋锂业

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的营收、利润等财务表现非常相近,但在这两家公司中,我们毫不犹豫将赣锋锂业选为2022年的幸福公司

在疫情暴发,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几年间,新能源行业的景气度一直十分坚挺。其中锂电池无疑是最火热的题材。整个锂电池产业链,从最上游的锂资源到最下游的新能源车,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在这一轮的高速发展中,公认受益最大的是锂资源行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赣锋锂业 (002460.SZ) 和天齐锂业 (002466.SZ) 。

截至今年三季度,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的营收、利润等财务表现非常相近。但在这两家公司中,我们毫不犹豫将赣锋锂业选为2022年的幸福公司。 原因无他,赣锋的经营更稳健且技术投入更大,这两点在下行周期中都是难能可贵的特质。

赣锋锂业的盈利稳定性在锂矿企业中出类拔萃,从2007年上市至今持续盈利。即便在锂价最低谷的2019年,它也维持了3.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债务方面,上市以来资产负债率总体低于40%,流动与非流动的资产、负债从未出现大幅波动。在矿业这样一个重资产、高负债的行业中,持续稳定的财务表现证明公司运营的健康度较高。

虽然在扩张方面保持谨慎,但赣锋对锂资源的全球布局并未放缓,不论是当前产能还是权益储量,赣锋都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其权益矿产所处地区普遍社会稳定,矿业政策开放,开采成本和矿场风险都处于低位。

2022年,赣锋锂业提出未来十年公司发展的定位是技术赣锋。2022年前三季度,赣锋 锂业扣非净利润138.8亿元,同比增速872%。前三季度, 研发费用9.5亿元,2021年全年3.4亿元。 作 为对比,天齐锂业同期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836万元和1883万元,差距明显。 而研发投入带来的是成本上的显著优势。

赣锋马洪项目产能5万吨,投资7.7亿元。SQM公司 (智利矿业化工) 澳大利亚项目产能5万吨,投入14亿美元;雅宝澳大利亚工厂产能5万吨,投入12亿美元;天齐锂业澳大利亚工厂产能4.8万吨,投入7.7亿澳元。这其中虽然有土地、建设成本的差异,但与这些锂业巨头相比,赣锋的建设投入仅约为它们的0.1-0.2倍。这足以体现赣锋在氢氧化锂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

赣锋的锂电池业务也从2021年开始步入快车道。11月23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启动赣锋锂电分拆上市。据该公告,2021年,赣锋锂电营收20.8亿元,净利润4044万元;2022年上半年,营收19.33亿元,净利润1.69亿元。目前赣锋锂电已签约确定的项目有广东惠州、江西新余、重庆两江新区三个区域,五个项目,规划总产能超30GWh,总投资超百亿元。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的资源属性在减弱,技术属性在增强。特别是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氢氧化锂、金属锂等高技术含量的锂盐需求会持续增长。比如高品质的三元锂电池必须使用氢氧化锂,无法使用碳酸锂。随着市场的持续扩大,以及赣锋在氢氧化锂、金属锂领域技术优势的积累,还有下游电池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相信2022年只是赣锋锂业作为幸福公司的开始。

钾肥至尊 盐湖股份

盐湖股份曾是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败家子,而未来,只要稳健经营,不败家,吃老本也可以继续幸福下去

盐湖股份 (000792.SZ) 曾是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败家子。 盐湖股份家里有矿,而且不是一般的矿,是2022年最热的钾和锂。

由于多年以来的盲目多元化,2019年盐湖股份资产减值210亿元,信用减值397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59亿元。

经历破产重整,2020年盐湖股份完成亏损资产剥离。盐湖股份家大业大,风波过后又过上了幸福生活。2022年得益于钾肥和锂金属大幅涨价,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0.8亿元,同比增长226%。

全球钾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2021年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钾盐可开采储量大于37亿吨,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欧地区,其中加拿大、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储量分别为11亿吨、7.5 亿吨和6亿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0%、20%、16%,合计占比66%。中国钾盐储量3.5亿吨,占世界钾盐储量的9%,排名第四。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是全球最主要钾肥消费国之一。但国内钾盐资源匮乏,钾肥自给率近年来维持在50%左右。

盐湖股份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资源优势。察尔汗盐湖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可溶钾镁盐矿床,也是世界最大盐湖之一。盐湖内富含大量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氯化钠等无机盐矿物资源。其中氯化钾储量 5.4 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公司拥有察尔汗盐湖约3700平方公里的采矿权,氯化钾储量优势明显。

2020年以来,疫情减产、开工率下降等因素也导致钾肥供给出现缺口,加之海运费不断上涨等影响,推动钾肥价格逐步走高。叠加欧盟、美国对白俄罗斯钾肥制裁、全球钾肥价格达到了十年的历史高位。国内氯化钾价格2021年大幅上涨,而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产氯化钾价格较去年同期又上涨约50%。2022年上半年,氯化钾收入107亿元,毛利率81%。

再看盐湖股份的锂资源。2020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从5万元/吨涨了十倍左右。2022年上半年,盐湖钾肥的碳酸锂业务收入52亿元,毛利率高达92.6%。

钾和锂两项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1%和92.6%。如此高的毛利率,可以有效抵御价格下跌的风险。

未来,只要盐湖股份稳健经营,不败家,吃老本也可以继续幸福下去。

新能源车王 比亚迪

比亚迪之所以能在2022年如此幸福,一方面是时代造就;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在技术方面的长时间坚持和积累

追求梦想的话语,谁都可以说。但是在极其不确定的环境中,近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能做到的凤毛麟角。

比亚迪 (002594.SZ) 2003年开始追逐新能源车之梦,并持续砸钱,逐步将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掌控在手中。

终于在2022年,比亚迪迎来了幸福。比亚迪2022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达到83.7亿元的历史高点,同比增长281%,并有望登顶中国车企销量第一名。

比亚迪在此前近20年,都算不上一流车企。即便是2020年和2021年,比亚迪也只能排在中国车企销量排名榜的第16名和14名。比亚迪也有过挫折。由于汽车市场疲软,产品销量下滑,2019年比亚迪的扣非净利润从此前的30亿元缩减到2亿元。

比亚迪之所以能在2022年如此幸福,一方面是时代造就:新能源车的浪潮,推动了汽车产业格局在2022年加速变化,将比亚迪从谷底推到了高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比亚迪在技术方面的长时间坚持和积累。

新形势下,车企销量座次大调整,比亚迪排名大幅提升。一汽大众虽然仍是第一名,但2022年前十个月,其销量仅比比亚迪多10万辆左右。考虑到比亚迪月销量增速显著高于一汽大众,2022全年销量,一汽大众的冠军宝座很有可能被比亚迪抢去。

比亚迪在2022年趁势而上,其销量则从2020年的41.6万辆攀升到2021年的73万辆,2022年前十月累计达到140万辆。其紧凑型SUV车型宋PLUS DM在2022年前十个月卖了29万辆,位列细分市场销量冠军,打败了此前曾连续九年位列销量冠军的长城哈弗H6车型;比亚迪小型轿车车型海豚销量达到15万辆,比此前的明星燃油车型广汽本田飞度、广汽丰田致炫加到一起还多。

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井喷的2021年,比亚迪的技术准备已经完成。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早年研究电池材料,对磷酸铁锂电池情有独钟,经历多年研发和技术迭代之后,推出刀片电池,并于2021年开始在其全系车型搭载。

再比如其DM-i超级混动技术,也是经历了自2008年以来的多次迭代升级,最终实现低成本和高可靠性。

另外,比亚迪也储备了足够的供应能力。造车之初,比亚迪规模小、品牌弱,难以找到供应商合作,于是,比亚迪选择自建供应体系,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自己生产。因此,当市场爆发的时候,比亚迪能更快的扩大生产,及时抓住市场先机,而不会像其他新能源车企业受到供应链牵制。

展望未来,比亚迪的幸福还可以持续。

首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还将持续增长,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还远远没有结束,因此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前十个月,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为24%,而王传福预计,到2030年,此数字可达到70%左右。

其次,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抢到手,获得了领先优势。其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市占率,从2021年的17%提升到了2022年前十个月的26%。比亚迪近20年积累获得的技术优势和供应链优势,竞争对手短期内很难全面超越。

煤电巨擎 国电电力

更高比例的市场化电量,和更高的市场化电价,是发电上市公司今年扭亏为盈最重要的动力

在电力市场改革提速和煤炭保供稳价的驱使下,煤电资产为主的发电企业正在扭转去年大面积亏损的业绩。

2022年前三季度,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国电电力 (600795.SH) 净利润达到104.27亿元,同比增长200.2%。其中归母净利润为50.15亿元,同比增长182.5%。

国电电力的装机以火电为主。截至2022年三季度,其控股装机9850.45万千瓦,其中火电7639.2万千瓦。

2021年下半年开始,煤炭价格上涨,而市场电价尚未放开上涨空间。煤、电价格顶牛矛盾在四季度保供的环境下凸显。发电集团上市公司从三季度开始业绩下滑,在四季度出现大面积亏损。相比同期三季度的业绩,与2021年终的财务数据对比更有典型性。

2021年,国电电力最终亏损34.2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亏损9.1亿元,四季度单季亏损67.6亿元。另一大发电上市公司龙头华能国际 (600011.SH) 亏损幅度更大,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亏损43.4亿元和135.1亿元。据中电联发布的《2021年中国电力行业经济运行报告》,8月至11月部分发电集团煤电板块亏损面达到100%,全年累计亏损面达80%。

发电集团亏损的背后,主因是煤炭燃料价格上涨,以煤电资产为主的上市公司受影响最大。2021年10月,秦皇岛动力煤市场价一度涨至2600元每吨。2021年,国电电力入炉标煤单价900.42元/吨,同比增长291.49元/吨,涨幅47.87%。

此后主管部门发力煤炭保供稳价,并推进电力市场改革。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被业内称作“1439号文”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允许市场化煤电价格上浮最高20%,并推进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以市场化的手段化解价格矛盾。

在此政策推动下,发电集团的市场化电量比例提高,电价上浮。此因素帮助今年煤电资产为主的发电上市公司减亏或盈利。

据2022年各季财报,国电电力连续三季度实现盈利。盈利的背后,其发电量增速并不大,前三季度上网电量3373.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3%。但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和电价增长明显。其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到92.04%,较2021年同期增长30.73%。更重要的是电价显著上涨。2022年前三季度平均上网电价435.39元/兆瓦时,较2021年同期的347.01元/兆瓦时同比增长25.5%。

更高比例的市场化电量,和更高的市场化电价,是发电上市公司今年扭亏为盈最重要的动力。

大的行业利好背景下,国电电力的盈利修复速度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三季度单季盈利50.57亿元。这其实还有其他因素的助力。

其一是资产处置。2022年9月,国电电力向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公司非公开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宁夏区域相关资产,主要是上年亏损的火电资产。三季度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为14.8亿元。

其二是国电电力背靠国家能源集团的一体化运作优势。国电电力由母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持股50.68%。国家能源集团由原煤炭巨头神华集团和发电巨头国电集团合并重组而来,有着全球最大的煤炭产能。在过去一年多煤炭供应偏紧、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长协煤的供应会影响发电集团的盈利水平。

国电电力在2022年半年报中总结其竞争优势时提到,公司有燃料成本管控优势,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公司可充分利用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一体化产业协同优势,加强燃料一体化管控。上半年,公司煤炭采购量超过9000万吨,长协煤合同覆盖率达到100%。

快递之王 顺丰控股

一年前,顺丰控股还处于转型的阵痛期,今年有了业绩新引擎

在快递行业,顺丰控股 (002352.SZ) 一直都稳坐龙头老大的位子。不过,净利润时有波动,甚至出现亏损。而今年的报表出奇漂亮,得益于旗下嘉里物流的“神助攻”。

按照中信行业分类,A股快递板块共有五家公司:顺丰控股、韵达股份 (002120.SZ ) 、圆通速递 (600233.SH ) 、申通快递 (002468.SZ) 、德邦股份 (603056.SH ) 。

2022年前三季度,A股快递板块营业总收入总和为3200亿元,同比增长36%;营业总收入中位数为352亿元,同比增长23%。

2022年前三季度,A股快递板块净利润总和为96亿元,高于2019年的87亿元;而板块的净利润中位数近四年逐年下降。2019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中位数是13.8亿元,2022年是7.7亿元,四年几乎跌去一半。也就是说,虽然行业整体收入在增长,但是中等公司赚的钱却变少了。

2022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的净利润为55.1亿元,同比增长336%;扣非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增幅超过1060%。

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四的综合快递物流集团,直接或间接控股四家上市公司:嘉里物流 (00636.HK) 、顺丰同城 (09699.HK) 、顺丰房托 (02191.HK) 、Kerry Express Thailand (KEX) 。

截至2022年上半年,顺丰在国内有175万家月结客户和5.37亿个人用户,覆盖99.4%城市和2867个县区,业务涵盖快递、快运、冷链、同城、供应链等板块。此外,顺丰和政府共建的鄂州花湖机场在2022年7正式投入运营,是亚洲第一个货运枢纽机场。在国际市场,顺丰的业务覆盖了84个国家及地区。

一年前,顺丰控股还处于转型的阵痛期。2021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净利润同比下滑76.3%至12.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93.5%至3.3亿元。当时,顺丰欲将快递业务从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一方面投入高,另一方面低价产品占比不断扩大,使得净利润下滑。

然而,今年顺丰的财报就出现了业绩新引擎——嘉里物流。

嘉里物流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综合物流、国际货运。嘉里物流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拥有海外本地快递网络。收购嘉里物流,是顺丰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

这笔收购起始于2021年2月,顺丰控股拟以175.6亿港元要约收购嘉里物流 51.5%股权;7个月后,顺丰宣布完成收购。

今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业绩大幅提升,主要因为新增合并嘉里物流业绩。 三季报没有具体披露每个板块的情况,半年报解释得较为详细。

2022年上半年,供应链及国际板块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 35.8%,成为第二大板块,仅次于占比37.88%的时效快递板块。报告期内,时效快递的增速仅为5%,供应链及国际板块则增长了442.7%。这一板块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顺丰控股自2021年四季度起合并嘉里物流,同时嘉里物流上半年亦并购整合一些国际货运领域的企业,进一步扩大国际业务规模。

顺丰与嘉里物流的融通有两方面,其一,充分利用嘉里物流现有海外网络、国际货代、客户资源等方面优势来加强、加深国际业务。其二,围绕东南亚跨境产品与国际快递进行产品升级。

不过,国际业务能否帮助顺丰业绩持续高歌猛进,还需观察。国际业务本身就有一定风险。国际物流服务依托于国际贸易,受制于新冠疫情、贸易关系、地缘政治、税收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包括国际运力价格大幅波动,均对顺丰运营形成挑战。

消费下沉强者拼多多

互联网公司一片寒气之下,拼多多逆势增长。前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873.4%

2022年,互联网公司大都难熬。受经济疲软等大环境影响,曾经财大气粗的大厂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调整业务、裁撤人员、降本增效。

高速扩张的时代终结,行业龙头增速放缓。互联网零售巨头阿里巴巴 (BABA.N) ,2022年4月至9月,包括淘宝、天猫及1688等业务的“中国商业”板块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5%;同赛道的京东 (9618.HK) ,2022年前三季度零售业务经营利润同比增加26.9%,但持续烧钱的下沉市场电商品牌“京喜”未计算在内。

一片“寒气”之中,脱胎自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拼多多(PDD.O)逆势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拼多多营收907.38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2.10亿元,同比增长1873.4%。

拼多多上一波的高速增长,集中在上市之初。2018年,拼多多总营收131.2亿元,同比增长652.3%,但亏损严重。它将吸引与留住用户作为重点,当年的销售与市场费用高达134.4亿元,这带来108亿元的亏损,以及4.19亿活跃买家、360万活跃商家。

烧钱之后,买家、商家形成规模,品牌认知得以建立,拼多多开始扭亏为盈。2021年,其营业利润首次为正,达68.97亿元;销售与市场费用在总营收的占比,由2018年的102.5%降至47.7%。

拼多多的营收来源于线上营销服务 (商家可通过付费,获得在平台搜索结果、广告展示位中出现的资格) 、交易服务 (商家缴纳交易服务费) 、商品销售 (拼多多官方直接销售部分商品,此为拼多多2020年开启的新业务) 三项。其中,线上营销服务于总收入的占比最高,在80%上下浮动。

如此的营收结构,导致拼多多的收入随用户量上升,天花板也因用户量见顶到来。到2021年底,拼多多已经拥有8.69亿活跃买家、1150万活跃商家。再加上京东“京喜”、阿里“淘特”对下沉市场的争夺,拼多多的增速趋缓,2021年总营收同比仅增57.9%。

2022年,是拼多多突破“天花板”的一年:疫情反复,消费者涌向主打“低价”的拼多多;京东、阿里等竞争对手纷纷“降本”,对下沉市场的争夺力减弱,而拼多多进一步增加销售与市场费用(2022年前三季度费用366.11亿元,同比增加9.5%),吸引买家与商家。

品牌商家的入驻也给拼多多带来活力与收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磊在二、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都提及,越来越多的品牌正与拼多多合作。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拼多多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3.1%,交易服务收入几乎翻倍。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销售、行政、研发等支出小幅增加,利润空间扩大。

另一个新变化在于,拼多多开始向海外发展。其跨境电商平台Temu已于今年9月上线,首站美国。据第三方数据机构Sensor Tower,当地时间10月17日,Temu下载量在iPhone应用商店“购物”类别中排名第一。

Temu定位与国内主站类似,主打“低价”与“社交裂变”。上线以来,Temu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包括免配送费、首单20%折扣等,并在Facebook、Google等平台投放广告,与海外KOL合作。目前的拼多多,有足够实力支持新业务的开展——截至9月30日,拼多多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56亿元,短期投资1122亿元。

与外界的瞩目相反,拼多多管理层对Temu,乃至整个公司的业绩表现,都展示出低调、保守的姿态。至今,Temu的成绩未在财报公开,管理层回应称,该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公司业绩超预期的二、三季度财报会上,管理层则称此利润表现为偶发情况,建议外界勿将其作为未来参考。

不幸中的“万”幸 万科

每家房地产公司都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万科凭什么是不幸中的“万”幸?

2022年,房地产行业经历融资收紧、销售腰斩、断贷风波,元气大伤。但仍有些公司维持了利润增长。

2022年前三季度,万科(000002.SZ)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7%,达到170.5亿元,位列A股135家房企之首。

万科能够保持利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改变营销思路,稳持主业销量稳定;货值地段较好,房价相对有竞争力;转型业务如物流、物业逐步到了收获期;以及组织架构调整,效率提高,运营和决策成本降低。

房地产行业有特殊性,因为预售制的存在,从出售房屋到正式交房、结算利润,一般会经过两到三年。因此,万科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润不仅来自本期销售收入,也来自前两年。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和2021年,万科权益销售额均位列行业第三位,分别为4557.3亿元、4032亿元。2022年1月-9月,万科权益销售额2034.1亿元,保持第三位,同时期TOP100房企累计销售业绩同比降幅45.4%,万科同比下降34.9%,情况好于行业平均。

一年来,面对行业下行,万科在营销方法和渠道上都做出了调整。

如珠海分公司的雁南飞计划,坐销变行销,到北方找客户;惠州分公司与深圳泊寓联动,在深圳城中村挖掘了一批潜在购房客户。同时,历来重视自有销售渠道的万科也开始加大外部销售渠道合作,力保销售。

销量稳定+土地储备质量决定了万科房子售价的竞争力,保证了公司的利润。

根据万科近两年年报,销售金额占比最高的上海区域 (包括上海、杭州、南京、温州等) 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销售额,这些地区房价相对坚挺。

截至2021年底,万科已售未结合同金额累计超过7100 亿元,是2021年结算收入的1.6倍。这些已售未结资源将陆续转化为结算收入,对万科业绩形成支撑。今年上半年,万科销售回款率超过100%。

烧钱的多元化业务终于进入收获期,也是万科保持利润增长的重要原因。

万科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包括物业服务、物流仓储、租赁住宅等在内的经营服务业务收入241.1亿元,同比增长30.6%。虽然万科并未公示多元化业务利润,但掌门人郁亮曾公开表示,“探索这些业务的学费大部分已经交完。今年,非开发业务总体将开始形成正向贡献。”

组织架构上,万科还以开发经营本部为主导,推进集团协同,解决能力分散、操盘表现不稳定的问题。

过去,万科采用分布式管理机制,分公司自主权较大,以便于灵活把握市场机会。然而,复杂项目越来越多、拿地需更谨慎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模式不再适用。今年,万科开始收缩一线权限,将开发业务统筹到开发经营本部下,实现投资拿地整体协同,也让运营经验可以跨地区交流,提高了整体操盘能力。

2022年,和全行业一样,万科拿地更为谨慎。据中信证券测算,今年前10月,万科拿地/销售面积为24.3%,拿地/销售金额为18.3%,低于2020年及2021年30%左右的水平。另外,万科拿地参考的几个维度是政策放松空间大、需求稳定、新房销售确定性强的高能级城市。

“万科的战略定力在于‘不贪婪不恐惧’,市场好的时候留一份清醒,市场不好时也有信心找到机会、穿越周期。”郁亮在6月28日的股东大会上说道。

2022年十大幸福公司,本文的选择标准是当年利润。

好公司的寿命都很长,一年不过是司生一站,不足为据。利润好,无非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纯靠天时,例如资源价格涨跌,那就是运气,注定只能好一时。即便借到了势,例如赶上了新能源这个超级大风口,若只凭地利之便,那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好日子也必定逐渐变坏。

三要素中,人和是最关键的,对应到企业经营中,人和就是战略定位、精益管理、技术创新加企业文化。

没有永远的风口,也没有永远的繁荣期和萧条期,我们更欣赏那些处变不乱、荣辱不惊、行稳致远的公司。

最后,有钱的人未必是幸福的人,公司亦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不止十一人,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