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四亿岗位将被AI替代?这份“生存计划”请查收

2023-01-10 14:09:12 来源:36氪领读

20世纪60年代的经典动画片《杰森一家》(The Jetsons)讲述了一家人的故事,展示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人类会被机器取代的方式,而这家人就生活在机器人遍布世界的未来。在动画片中,乔治杰森(George Jetsons)去工厂上班。当他到达工厂时,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并告诉他工厂已经引进了一个名叫Uniblab的机器人来做他的工作。

半个世纪之后,这仍然是工作场所实现自动化时人们的刻板印象。这种一对一的取代仍然偶尔发生,比如在2019年,沃尔玛引进了一系列的地板清洁机器人,同时解雇了数百名清洁工。但“杰森式”的解雇很少出现,而且越来越少,原因主要是资本的效率,而不是其他什么。基本上,如果一个现成的硬件机器人可以取代你,那么它可能已经取代了。

一、机器如何真正取代我们

事实上,自动化不会立即且直接地让员工集体打包走人。相反,自动化的影响通常是逐渐显现的,表现为减薪、职位空缺和更高的流动率。


()

机器取代人工有几种常见的方式,但没有一种与“杰森式”的场景类似。

小公司取代大公司

第一种方式是,自动化使得小公司与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竞争对手相比,能够用更少的人力完成类似的工作。

哈佛商学院教授马尔科扬西蒂(Marco Iansiti)和卡里姆拉哈尼(Karim Lakhani)在他们的著作《在人工智能时代竞争》(Competing in the Age of AI)中,以蚂蚁集团为例说明了这一概念。蚂蚁集团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隶属于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蚂蚁集团最初是一个名为支付宝的支付平台,现在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私营公司之一。它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找到了一种方法,用机器流程取代了传统银行提供的劳动密集型服务。

例如,网商银行是蚂蚁集团的一家子公司,它提供一款借贷应用程序,其签名流程被称为“310”,因为它可以做到三分钟申请贷款,一秒钟算法审批贷款,零人工参与。网商银行已通过这种方式发放贷款数千亿美元,依靠从阿里巴巴和其他合作伙伴那里搜集的消费者数据,网商银行将违约率控制在1%左右,这远低于很多传统银行的违约率。

截至2018年,网商银行只有大约300名员工,它永远不会通过解雇数千名人工信贷员来为算法让路,因为公司从未雇用过数千名人工信贷员。但在中国其他的银行和贷款公司里存在这些工作岗位。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商银行继续增长,很多其他公司将被迫削减工资以跟上步伐。

新行为取代旧行为

机器也通过改变我们执行某些工作的方式来替代人工。以曾经的摄影巨头柯达公司为例。1988年,柯达还是一家欣欣向荣的企业,拥有145 000名员工,该公司总部所在地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市的很大一部分人口都受雇于该公司。当时,如果你问柯达的一位高管,对这些员工最大的威胁是什么,那么他可能会说一些关于外包或海外竞争之类的话。可能某位真正有远见的高管才已经预测到了数码相机的崛起。

但是,海外竞争和数码相机并没有杀死柯达,做到这一点的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随着数以亿计的人开始随身携带配置了高分辨率相机的iPhone(苹果手机)和安卓设备,他们不再认为摄影是一项需要专用设备的付费服务,而是开始把它视为一种自助爱好。科技公司并没有打算杀死柯达,但通过改变潜在的消费者行为,让人们从打印照片转变成将照片上传到网上,它们实际上决定了柯达的命运。柯达2012年宣布破产,如今它只有大约5 000名员工。

如果说柯达的其他14万个工作岗位被自动化清除了,那么这听起来很奇怪,因为柯达并没有实施这种自动化。自动化发生在MySpace(聚友网)、Facebook、Instagram(照片墙)、Twitter和其他提供图片分享工具的公司。但是,当这些公司采用技术让用户可以在网上分享他们的照片而无须关心胶卷盒时,罗切斯特市的柯达员工就失业了。

自由职业者取代全职员工

机器还可以将工作分解成一个个标准化任务,使相对业余的人也可以执行,同时让少量经理监督灵活且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这使得公司可以利用兼职、临时工和应急工来代替全职员工。这种现象的典型实例是优步、来福车和爱彼迎(Airbnb)等零工经济公司,这些公司使得有车、有空余房间的人可以与专业司机及酒店经营者竞争。更好的例子可能是新闻传媒行业,几十年前,人工记者受雇于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他们要区分事实与虚构内容,决定哪些内容适合受众口味,并按重要性编排当天的新闻。他们被称为“编辑”“制作人”或“记者”,数量有成千上万,大多数人都过着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

如今,这些工作岗位中的一大部分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审核员”这个自动化时代的岗位名称。跟以前的编辑和制作人一样,内容审核员每天都在确保通过Facebook、YouTube、Twitter或其他平台向大众传播的信息适合公众消费。他们通常不受雇于这些平台本身,而是通过一些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提供外包服务。这些人的工资很少能高出最低工资太多。虽然他们整天都在筛选那些令人反感的内容,但他们接受的培训很少,而这些培训曾经让编辑和制作人能够在决定哪些内容可以放行、哪些应该删除时做出实时、主观的判断。相反,内容审核员参照的是非人性化的“内容指南”和经理交给他们的决策树。科技公司的最终目标是使这一过程自动化,并用能够准确检测仇恨言论、图形暴力和其他违禁内容的人工智能来代替所有的人工内容审核员。但与此同时,这些公司只会用低收入的临时工代替拿薪水的专业人员。

自动化以一种微妙、间接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这使得我们往往很难确定任何一种单一威胁的性质。但事后看来,我们经常会意识到,一项初次遭遇时感觉无害甚至有益的技术,最终会产生更具破坏性的效果。

1984年,当TurboTax(报税软件)出现时,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扼杀工作的机器人,更像是一款可以让计算机极客们在电脑上填写税单的软件,但它最终迫使大批的报税员去寻找新工作。

1985年,当微软的Excel(电子表格)发布时,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扼杀工作的机器人,更像是一款电子表格程序,但它最终让整个人工数据录入部门消失了。

2006年,当Facebook添加了一项名为“动态消息”(News Feed)的功能时,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扼杀工作的机器人,更像是一种方法,让你可以找出大学里迷恋的对象中谁最近单身了,但它演变成了一款给数十亿人分发信息的产品,主导了网络广告市场,减少了大众对报纸和杂志的需求。

几乎可以肯定,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技术最终会像上面这些工具一样,让一些人失去工作。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一个简单的教训:机器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破坏我们的生活。我们担心的是《终结者》中的“天网”,而不是电子表格。当变化到来时,我们经常会大吃一惊。

二、制定一项面向未来的计划

对于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焦虑,《纽约时报》知名记者凯文鲁斯在《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中提出九大法则,并列举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都遵循了广泛的、普遍适用的原则:

法则1:成为意外的、社会化的和稀缺的人

法则2:抵抗机器漂移

关闭YouTube推荐,尽可能离线购物。

保护“人类时间”。

每天冥想。

法则3:降级你的设备

将每天面对手机屏幕的时间控制在1.5小时以内。

周日不发电子邮件。

根据需要,每年重复一次凯瑟琳普莱斯的30天手机排毒计划。

法则4:留下手印

每周写一张手写便条。

辅导一名新闻系学生。

向欣赏其工作的同事提供详细的积极反馈。

法则5:不要成为端点

不再查看斯特拉。(斯特拉是《纽约时报》的内部分析仪表盘,是一款对编辑人员有用的工具,它使编辑了解自己的内容获得了多少阅读量,这可能会让编辑只想写那些会获得很多阅读量的新闻内容。)

预定周五下午阅读和开发新资源。

每周至少有三天去办公室(如果疫情允许)。

法则6:像对待一群黑猩猩一样对待人工智能

调查算法如何影响湾区的刑事司法系统。

参加机器学习相关的网络课程。

与《纽约时报》的首席数据科学家见面,了解我们如何在应用程序和网站上使用算法推荐。

法则7:建立大网络和小网络

为邻居组织一场街区聚会。

开始参加贵格会的聚会。

更积极地参与《纽约时报》的工会组织新闻工会。

法则8:学习机器时代的人文学科

给别人更多的赞美。

在分享到社交媒体之前,完整阅读新闻内容。

每周至少午睡一次。

法则9:支持反抗者

与“公民信号”组织见面。它是由一群学者和活动家建立的组织,他们致力于使数字平台的功能更像公共空间。

增加在新闻中引用的非白人、非男性来源的数量。

向“快进”捐赠。它是一个科技非营利组织的加速器,而那些组织致力于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

这些目标显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你的目标可能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你还会注意到,作者的很多目标与人工智能或自动化完全无关,更像是一般性的自助提示。这就是重点。如果技术变革下的生存之道变得更为人性化,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大多数事情就是修复和恢复我们可能已经衰退的基本技能。

对我们来说,一份面向未来的计划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方式,提醒我们每天的选择是有意义的。这是一种衡量自己在变得更加人性化方面的进展的方法。因此,如果你真的制订了自己的计划,你需要确保它能涵盖你的整个生活,而不仅仅是你的工作。面向未来的探索,其目的是让我们重新获得对思想和能动性的控制,而不仅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

本文摘编自中信出版社《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

《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凯文鲁斯(Kevin Roose)著,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迅猛发展,人们一方面因科技的进步而享受到便利,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可能被机器取代,尤其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变化,远程办公与居家办公越来越多,害怕“被取代”的人不在少数。

这本书的作者凯文鲁斯认为:人类无须将自己训练得像机器一样,而是应该另辟蹊径,去探索、深挖“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和能力,由此在不确定的时代,走出迷茫困境,成为更有人性的人!

这本书提出了我们在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包括成为意外的、社会化的和稀缺的人,抵抗机器漂移,降级你的设备,留下手印,不要成为端点等。作者把这些法则与前沿的趋势、研究和实际案例相结合,探讨九大生存法则背后更加深入的道理。

这是一本在瞬息万变的技术世界中,给普通人的生存策略书,它试图告诉读者,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浪潮中,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应如何看待技术进步、适应技术进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使自己成为面向未来、不惧怕未来的人。

【作者简介】

凯文鲁斯(Kevin Roose)

《纽约时报》知名记者、科技播客主理人,系列纪录片《真实未来》(Real Future)的执行制片人和主持人。他出版过《年轻资本》(Young Money)等书,并且经常就科技和商业话题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涉及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社交媒体和虚假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