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36氪领读丨汉字如何在字母文字霸权下突出重围?

2023-01-16 16:10:22 来源:36氪领读

“中文打字机现代信息技术史上最重要却被误解最深的发明之一。”在近代,汉字曾一度身处“生存还是毁灭”的存亡之境,中文打字机的发明为其探索出与全球化接轨的路径,却因其笨重低效的刻板印象而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

面对这一研究空白,多年深耕中国历史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花费十年时间收集、梳爬全球史料,详尽还原中文打字机发明历程,分析其背后牵动的社会文化史,并将研究成果呈现为《中文打字机》一书。


(资料图)

《中文打字机》于201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即斩获2018年费正清奖、2019年列文森图书奖等专业奖项,获得历史学界和海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时隔5年,历经细致的翻译、审校和打磨,2022年冬天,由新民说引进出版的《中文打字机》中文首译终于得以与翘首期待的中国读者们见面。

正如著名艺术家徐冰在本书中文版序言中所说:“可以说,墨磊宁教授这本书中的每一页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他从‘中文打字法’百年来在全球的尴尬处境,从技术语言学视角,通过对打字机演化史的分析,使思想的触角,触到人类文明分歧的深处。对当下不同文明之间撕裂根源也具有反思意义。”

针对汉字技术史这一领域,墨磊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中文打字机》和《中文计算机》两本专著勾连起现代中文信息技术发展史。其中,打响头阵的《中文打字机》聚焦于19和20世纪中文技术语言创新方面极重要也极具说服力的领域之一:中文打字机。这本书填补了汉字技术史的空白,并一举获得2018年费正清奖。

提起打字机,我们首先会想到雷明顿打字机的经典形态和QWERTY键盘“嗒嗒嗒”的节奏。而我们很少去思考,在电脑和输入法诞生之前的机械时代,要如何把汉字搬上键盘?如果存在“中文打字机”,它可能依据什么技术原理,采取什么实现形式?它会拥有怎样的面貌,发出怎样的声音?

墨磊宁聚焦全球信息现代化进程下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通过10年的史料爬梳,试图还原这段被雷明顿打字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所掩盖的历史,重新叙述一个世纪里中文与西方语言帝国主义交锋的故事。

透过中文打字机发明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墨磊宁揭示出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与字母文字之间横亘的“技术鸿沟”,进而论述了汉字的内在属性(如非字母文字、表意性)、结构特征(如字形、部首、笔画)与中文处理技术(如活字印刷、电报、中文输入法)的紧密关联,阐释了人、语言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墨磊宁曾在活动中坦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文读者是《中文打字机》一书的主要读者,也期待更多的中国读者能够阅读和传阅这本书。2022年,我们终于将《中文打字机》首个中文译本付梓出版,让这本书得以抵达最重要的读者群体。

《交流杂志》如是评价本书:“《中文打字机》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一段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技术史,且将这个高度技术性的故事处理得非常好读。”诚然,“技术”一词听起来艰深又冰冷,似乎必然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但《中文打字机》的书写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墨磊宁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跨越约一个世纪的汉字技术史,起承转合样样齐备,从而让这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作品能够走入更多读者视野,带领大家一同从技术语言学的全新视域深入认识和理解汉字,理解这段被技术语言想象力之坍缩掩盖的历史。

历时十年收集梳爬全球史料,详尽还原中文打字机发明历程

为了全方位理解这项发明,墨磊宁花费10年时间广泛收集来自全球各地的珍贵历史资料刊载有中文打字机相关新闻的早期报纸、参与中文打字机发明进程的相关人物传记、机器说明书、专利文件等。从19世纪40年代电报技术的出现到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他梳爬、分析了约一个世纪的海量历史材料,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详尽还原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

自美国传教士谢卫楼发明的第一台中文打字机起,众多中国工程师、语言学家、企业家、语言改革者以及日常实践者前赴后继投身于中文打字机的发明事业,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

图/谢卫楼发明的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发明了第一台具备打字机键盘的中文打字机明快打字机。林语堂通过将打字过程转化为搜索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书写的运作方式,它在历史上首次将“搜索”与“书写”结合起来,预告了如今被称为“输入”的人机交互模式,时至今日仍然与各种中文信息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除了史料文本和理论解析,本书中还附有多种中文打字机的原型机照片、宣传海报、新闻报道、说明图表等珍贵图片资料,图文并茂,还原鲜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一窥不同时期中文打字机的形态,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埋藏的技术变革思路,让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得以浮出水面。

图/林语堂和林太乙展示明快打字机

人、语言与机器: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这段“失败”的历史?

事实上,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史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失望,中文打字机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略和轻视,正是因为它并未成为改变现代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部门运行方式的“革命性的创造”,也没能在极大地提高书面文件产出速度的同时,大大降低其成本。

从规模上看,中文打字机虽然确实成功进入了各大中国企业以及大城市和地方政府部门,但并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实质性改变日常生活的信息传输;从中心地位上看,中文打字机始终游弋在这段技术史的边缘,远不如英文打字机普及,关于这一点,一个为我们熟知的具体表现就是,当下被视为复古潮流的打字机样式都是英文打字机机型。那么,我们为什么依然要书写和阅读这段看似“失败”的历史呢?

不同于字母文字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几十个字母搬上键盘打字机,作为表意文字的中文在迈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信息传播路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但也正是这些挫败让中文使用者们愈加发奋,不断开拓新的思路,试图从西方字母文字霸权的围剿中突围而出,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中国其实比字母文字世界更深入地经历和参与了打字机时代(乃至电报时代和计算机时代)。

虽然作为工具的中文打字机早已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在汉字面临机械化的历史中,中文打字机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墨磊宁认为,中文打字机不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史上最重要却被误解最深的发明之一,它(不论是作为一个实体还是一种隐喻)还是一面无比清晰的历史透镜,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审视技术的社会建构、社会的技术建构,以及中文与全球现代性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

中文打字机之发明的艰难历史,不仅映射出历史上西方中心主义对汉字的偏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种族歧视的话语、东方主义的表现、语言进化论观点,更展现了汉语世界为中文寻求生存和发展所付诸的不懈努力,显示出中文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这段中文反抗语言帝国主义的技术史更是与当下息息相关。正是在中文打字机的设计探索中,中文的现代化传播逐渐摆脱英文打字机“所打即所得”思路的禁锢,当下我们正在使用的中文输入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由此发出人机交互的先声。时至今日,汉语已经展现出崭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全球使用人数最多、最活跃的语言。

图/双鸽牌中文打字机

撞色设计+精美工艺,打造独特的机械质感

《中文打字机》不仅内容扎实,装帧设计也别出心裁。书籍设计团队刘晓翔工作室采用金属灰+荧光橙的撞色设计,典雅中缀以几处鲜亮,呼应中文打字机之历史所关联的无数前赴后继的创造者们表现出的大胆革新的精神。内文版式和字体选用亦经过精心设计,借用打字机文本元素呈现出别具风格的版面效果,并确保了舒适的阅读感受。

为更好地呈现颜色质地,我们采用专色印字,更在天口处刷银边,并采用平脊精装无压槽工艺,打造独一无二的机械质感。

作为中文使用者的我们,现在终于可以翻开这本书,跟随墨磊宁生动的历史现场记录,重新发现中文打字机,一同见证汉字技术与全球现代化接轨的故事,在往昔中照见当下、迎接未来。

《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作者:[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 著 张朋亮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

(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著有《与国家和解:现代中国的族群》《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等。

译者

张朋亮,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译有《天气预报》《全球化与澳门》等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民说”(ID:xinminshuo),作者:新民说,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前赴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