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盈利也能登港股了,投资人却不急着“开香槟”-热门
2023-03-02 14:05:14 来源:36氪的朋友们
港交所迎来重磅改革,计划在3月份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来港上市。
此举引发VC机构关注,有科技领域VC机构合伙人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该上市规则的修改,可参考2018年4月增设的生物科技章节,即18A。
“总体来说,该消息是好事。对于无盈利科技企业而言,增加了融资渠道;对于创投机构来说,多出了一条退出通道。”该VC机构合伙人认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无收入、无盈利科技公司也能上市相比以前,此次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修改最大的亮点,就是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来港上市。
在此背景下,上述科技领域投资机构合伙人预计,今后有较多这样的企业去香港上市。然而,池子里的水不可能一直开闸,没有“限流”。
创投日报记者注意到,港交所已设置了五类特专科技公司。其中,包括已实现有意义的商业化,和未商业化的公司。在已商业化的特专科技公司中,要求最低市值必须达到8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的市值必须达到150亿港元。
在港交所咨询文件建议中,,港交所也进一步要求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后,自由流通量至少达到6亿港元,并对控股股东、关键人士等施行首次公开招股后禁售期的限制等。
上述科技投资机构合伙人表示,“这是港交所维持市场平衡的一种方式。交易所好比一个市场,价格由买卖双方确定的。但如果卖出来的东西质量较差,那么机构投资人等买方市场就逐渐没有了。权衡之下,需要卖方提供很好的标的,给买方选择。”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在接受创投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香港上市,此举为更多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敞开大门,提供了丰富的上市渠道,有利于硬科技投资机构及创业公司的发展。
“特别是一些有拓展海外业务需求的科技公司,或在海外有很大市场的企业,选择港交所上市能够吸引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关注,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不过,参照18A章节,上述VC机构合伙人认为,这虽然是好消息,但实际影响可能也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港股流动性较弱,融资能力也不大,这是该市场的特点。另一方面,交投金额一旦不高,即便允许无盈利企业上市,企业的融资效果可能也没预期那么高。”
“一旦融资金额不多,抛开上市时的路演等各项费用,无盈利科技上市更多或为创投机构提供退出通道。因为,如果不上市,机构股东在里面的股份可能一直退不出来。”
并不是所有的VC机构都能赚钱港交所允许无盈利科技公司上市固然是好事,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在科技企业拓展上市、融资渠道的同时,也考验VC机构的投资水平。李浩坦言,在某些赛道上,一二级市场估值确实倒挂,所以早期投资机构必须要有自己的前瞻视角,去投那些更早、更前沿的赛道,而不应该去追风口。
实际上,投早、投小已是VC共识,但记者发现,仍有机构选择在Pre-IPO上投资,一些C轮、B轮投资者甚至也都流泪敲钟。上述机构合伙人表示,任何市场都应该以价值为中心,包括市场情绪。
“在一级市场,VC机构通常有抱团投资的逻辑。圈里经常看到某个赛道比较热,大家就互相加持、吹泡沫,目的是希望企业在一级市场上能通过一轮轮融资活下去。如果在一级市场‘爆’了,那么企业就没有了,不仅IRR难看,也无法给LP交代。”
“如果二级市场倒挂,最起码早期投资者还赚到钱,后阶段的投资者虽有面临挑战,但也可通过‘优先股’等特殊投资条款,收回资金。”该位合伙人向创投日报记者介绍,自去年以来Pre-IPO赚差价的模式不复存在后,往成长、价值、早期去投,已是VC机构不可回避之事,也是今后必须要走的路。
“长远看,这不是坏事,需要VC机构真正理解行业、理解环境,能投出好的标的和项目。”
采访中,另有投资人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现在有些基金仍愿意去投Pre-IPO,“一方面,这类基金可能出于保本和微利的逻辑进行投资;另一方面,Pre-IPO投资可以快速投出上市公司,3-4年时间可能就有好几家上市公司的成绩,这样可以帮助募资,吸引LP的关注,与投资策略有关。”
“现在募资端,都是政府类LP的天下,美元LP已经很难募资了。而高净值客户和上市公司也有不同诉求,高净值人群对于财务回报有较高要求,上市公司则有产业协同的需求。”
综合来看,该位投资人认为,对于Pre-IPO项目,每个机构有每个机构的判断。“Pre-IPO投资中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倒挂,也有没倒挂的。一些机构在意的或不是财务回报,而是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发展,起到就业的作用。所以,对于选择Pre-IPO投资的机构来说,算的是综合账。”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投日报”(ID:gh_8b25bce7ef22),作者:陈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