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发展的三个小道理 世界热门
2023-03-14 12:08:06 来源:开智学堂
人生发展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误区。有些我们能慢慢识别,有些极其微小,可能长期深陷其中都不自知。下文,阳志平老师总结了他观察到的人生发展中常见的三大误区。你中招了吗?来看看~
也许是在家憋了三年,大家近期报复性聚餐、报复性聊天。春节后开工以后,与师友们、合作伙伴们几乎天天在聚餐,或喝咖啡泡茶馆聊天。自然,会聊到人生发展。总结一下我观察到的人生发展中常见的三大误区。
01 别人的事跟你有个啥关系?先说第一个误区,也是第一个小道理:别人的事跟你有个啥关系?
(相关资料图)
——即将入职的公司规模再大、公司再有钱,跟你有个啥关系?
这位朋友,我几乎是咆哮着对他吼出了上述观点。这是一位年近四十,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的朋友。每年春节后,都会来拜访我,然后我会给一些建议。
他去年拜访我,说了一大通,自己接触的人多么多么牛,政府项目多么多么有前景。我当时就给了他一些严厉的批评。然而,今年拜访我,结果又是这个腔调。说可能入职的一家政府基金公司,规模多么大、公司多么有钱,名气多么响亮。
我当场只说了一句话:你明年再来拜访我,还是这个腔调,我要收咨询费了。
一个近四十岁的人了,这个道理竟然还不明白:别人的事跟你有个啥关系?别人的基金跟你有个啥关系?别人的公司跟你有个啥关系?别人的平台跟你有个啥关系?
你是从中分钱的股东?还是公司老板的儿子或女婿?
你啥都不是啊!你出任这份职务,你没有拿到任何额外溢价啊。这是别人的事业根据地,不是你的啊!这份事业根据地,你拥有分红权还是署名权还是所有权还是转让权?一切都没有啊。
三十岁之前,我们容易被头衔、名气等外在的浮云吸引,但你不是三十岁的人啊,你是快四十岁的人啊!
到了这个年龄段,应该是你用头衔、名气吸引别人,而不是再被别人拿头衔、名气忽悠你啊。
这就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小道理:别人的事跟你有个啥关系?
别人,你可以替换为:名人、公司、平台等等;事,你可以替换为:流量、规模、影响力等等。
当三十岁之后,再碰到别人忽悠你时,你可以随意组合:名人的流量跟我有个啥关系?他认识我吗?公司的规模跟我有个啥关系?我从中拿到溢价了吗?平台的影响力跟我有个啥关系?离开平台,大家还认我吗?
这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的正常思考逻辑。反过来,你可以如此思考:我的事和你跟你有个啥关系?我结不结婚,跟你有个啥关系?我生不生孩子,跟你有个啥关系?我喜欢某某,不喜欢某某,跟你有个啥关系?
02 小事是永远干不完的再说第二个误区,也是第二个小道理:小事是永远做不完的。
我跟同学们说了我春节期间做饭的小故事。
一开始,我以为给亲朋好友们做一顿丰盛的大餐,顶多占我两小时的时间。
结果,我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烹饪带来的麻烦。
比如,做着做着,发现少了某个东西,又得临时加;做着做着,又发现人比我预期的来得多,原本来三四个亲戚,结果来了九个亲戚。但你又吹牛了,说春节期间的饭菜,你一个人来准备。
最终就是春节期间,只要家里来客人,那一天啥都干不了,别说写作了,连吃饭都顾不上吃。还美其名曰,大厨看着大家吃得香,我就饱了。
大家发现没有,人生发展其实跟厨艺这类事情非常像。当你将注意力放在做饭这类小事上,那么,你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务。当你越精通做饭,那么,做饭这类事情在你一天中的时间占据比例,只会越来越大。
你的注意力,就被小事这么抢走了。
小事它有几个特点:
它往往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小事会触发另一个小事。
它的边界很不明朗。比如,今天你给家人做了饭,那么,下一顿可能还是你来做了。也就是你不知道这事啥时结束。
它的可替代方案足够多。比如外卖、阿姨做饭、外出就餐等等,并不是非你不可。
它给整个家庭带来的收益有限。大家还得捏着鼻子说,阳老师,你做的饭真好吃。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这类小事。
而大事,它就完全不一样了。干完一票大的,你的人生发展可能就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因此,我反复劝认识的朋友们,以及学生们,在还干得动大事的时候,一定要干一票大的。
和小事相比,大事也有几个特点:
这个大事,往往是只有你才能干成,而不是人人皆可;
这个大事,往往有外在载体来承载,而不是只停留在你的头脑中;
这个大事,往往能够用社会标准进行衡量或者进行社会交易,而不是没法进行流通;
这个大事,往往令多方或多人受益。
今天,你是在为大事而努力,还是陷入到无穷无尽的小事之中?
03 28岁之后,不要再跟自己较劲这个道理有点微妙。它是什么意思呢?个人优势在 28 岁之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情境优势。
先介绍一下我的「人生优势论」中总结的部分个人优势:认知能力的优势,比如智商,再如感商,肢体运动能力发达;人格特质的优势,比如情绪稳定、做事负责;再如动机偏好的优势,比如:为人自主独立。
再说一下为什么是 28 岁?
其实,28 岁是一个虚指,它是指一个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开始工作,亲历了两轮社会化历程之后的年龄。如果你是博士毕业,那么可以顺延。如果你每一轮社会化花费时间更久,那么同样可以顺延。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人际圈的形成,普遍需要 3 年。你统计一下你的朋友圈,你会发现,平均来说,人际圈是三年、三年换一波。
还记得初中、高中、大学吗?你会发现的确如此。
其实,不仅仅学生时代如此,当你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还是如此。
在你毕业后,第一轮社会化的时候,你可以模仿你的同学。你同学找什么工作,你就找什么工作。你还可以模仿你参加工作后的同事,大家如何完成工作,你就如何完成工作。
第二轮社会化的时候,你还可以模仿自己行业中遇到的前辈、自己往来的合作伙伴等等。
在每一轮模仿的时候,其实,你都是在利用自己的个人优势。
寻找到一个与自己大同小异的人,去对标。
比如,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班里智商高的同学找的工作往往类似,都是去做某类行业某类职务,或者继续深造。
我们很难发现一个聪明人模仿班里的笨蛋。
同样,如果你是外向者,那么你压根不会模仿那位内向的同事。
两轮社会化之后,一个人的个人优势往往就会用得差不多。
此时此刻,人生发展才到了真正拉开差距的时候。
因为,在前两轮社会化过程中,大家都可以彼此模仿。差距怎么拉得开?
你很难看到 28 岁之前,班上某个同学引发其他同学真正意义上的羡慕嫉妒。
然而,38 岁、48 岁、58 岁,太容易了。这个时候,同学聚会,也就人心散了,没人参加了。这种现象有很多解释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生发展真正步入「无人区」之后,无人可效仿,人与人的差距往往会拉得越来越大。
用我的「人生优势论」来说,你需要开始从「个人优势」转向「情境优势」。具体来说,它包括时间、空间、人际、任务与情绪等五大类。
从关注自己拥有的那些优势,比如聪明等等,转为关心情境能提供的优势,表现在外,就是少跟自己较劲,更积极、更主动地改造情境,给自己营造一个理想环境。
小结别人的事跟你有个啥关系?——因此,你可以更笃定地慢慢来,坚持自己的路。
小事是永远做不完的。——因此,你可以专注于那些超越自己极限、令人眼前一亮的大作品。
28 岁之后,不要再跟自己较劲。——因此,你可以假设自己没有那么聪明没有那么勤奋也没有那么自律,坦然以对之后,开始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助出作品、做大事的环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ID:Mindnote),作者:阳志平,36氪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