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焦点资讯 > 正文

今日聚焦!青少年模式跨过及格线,“一刀切”催生新矛盾

2023-03-23 10:56:30 来源:熊出墨请注意

三月,微信和抖音就同一件事“杠”上了——青少年保护。

3月2日,抖音宣布守护中心上线,用户通过搜索可便捷开启青少年模式;3月3日,微信青少年模式更新,用户聊天时输入关键词就能直达设置页面,一键开启。通过搜一搜的搜索框,也能直达。


(资料图片)

两大国民APP不谋而同,青少年模式再次成为热点。

事实上,在监管推动之下,青少年模式早已是APP标配。2019年、2020年前后,社交、音乐、短视频、长视频等各领域的主流APP都已上线青少年模式。

三年时间里缝缝补补数次,青少年模式是否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综合家长、青少年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熊出墨近期进行的实际测试,答案可能并不尽人意。微信、QQ、网易云音乐、抖音、快手、优酷、爱奇艺等,这些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APP正是本次的研究对象。时至今日,却鲜有APP能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

而且,值得强调的是,在本轮摸底调查中,青少年模式不仅没能把过往的痛点根除,随着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变化,一些新的矛盾也浮出水面。

基础功能:全员达标

“去年开始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只是想减少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一刷起来就没完,现在用时间锁一天最多让她看半小时。”郑州家长泉姐发现自家孩子刷短视频“上瘾”,于是开始尝试青少年模式。

委实,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基础功能来评判,现在几乎所有的APP的青少年模式都做到了及格线以上。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少年模式必备三大基本功能:时间限制、功能限制、内容限制。

时间限制,特别是针对短视频、直播等容易沉迷的内容,相关APP均做出了时长限制。

部分APP是强制开启,如微信视频号、快手的规则是开启青少年模式即默认限制每日可观看的总时长不超过40分钟,且晚10点至早6点无法使用;另外也有把设置权留给家长的,例如抖音可以在15分钟、30分钟、40分钟三档中选择,也能把周末与工作日的时间锁分开设置。

功能限制,将APP中不适合青少年使用的功能、服务隐藏处理。最典型的是支付功能,这也是泉姐使用青少年模式的原因之一,“经常能看到孩子打赏乱花钱的新闻,青少年模式开了之后比较放心。”

比如QQ音乐的青少年模式页面就有写明,不能购买数字专辑,不能在直播充值和消费以及不能参与一些其他的消费活动。

内容限制,为青少年用户规划专属内容池。尤其针对短视频、长视频、音乐APP等以内容见长的平台,内容限制是重中之重。开启青少年模式之后,APP中擦边、暴力、恐怖以及会对青少年价值观养成造成不良引导的内容将被屏蔽。

如果就上述基础功能来说,几乎各大APP的青少年模式都能达标,可以初步满足家长管理孩子上网安全的需求。然而,实际生活中用户需求是持续变化的,大众对于青少年模式的要求并不会一直停留在最为原始的阶段。

细节体验:集体沦陷

有互联网分析师指出,“基础功能标志着青少年模式的从无到有,细节体验区隔开的是够用和好用。”

如其所言,虽然前文提到青少年模式已经跨过了及格线,但是并不能与好用画上等号。而在摸底测试中,问题恰恰就出在一系列细节之上,细节的不足正是拉低用户体验的直接因素。

经过整理,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机制存在漏洞。

与孩子之间的“斗智斗勇”,在青少年模式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玩手机玩得太溜,给他打开(青少年模式)就会想尽各种办法绕过去。”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家长感受深刻,“平时我更喜欢用iPhone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给APP设置时长限制,很好用,问题是孩子如果新下载一个同类APP去玩,系统就无法自动识别出来,需要家长随时调整。”

各大APP内置的青少年模式以前也存在相关漏洞,只要把软件卸载重装,然后以游客身份就相当于跳出了限制。经过改进之后,现在APP会通过识别手机信息进行标记该机是否开启了青少年模式,比如抖音、快手,即便卸载重装,或者下载其他极速版APP,再开启时仍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

而对于一些强制性不足的APP,漏洞至今依然存在。例如网易云音乐,熊出墨在卸载重装之后就成功绕开了青少年模式,直播、博客、歌房等原本被屏蔽的内容随之出现,直播页面里也充斥着衣着清凉、装扮性感的女主播封面图。

另有家长表示:“与APP的青少年模式相比,iPhone的屏幕使用时间其实更好用,可以锁住APP,也能锁住网页。”

这对应的其实是更为隐秘的漏洞,即APP禁止了,网页版内容依然可以无限制地访问。“只能一杆子直接禁止百度搜索,其他浏览器打开也是一样的,直接苹果屏幕使用时间里直接禁用这些网站域名即可。”

其次,功能亟待优化。

虽然青少年模式的主打特性之一就是直播、支付等相关功能被隐藏起来,但这并不意味家长可以完全放心把手机交给孩子。

比如支付功能,普通模式下手机里、APP里的支付入口无处不在,青少年模式开启之后也极有可能存在一些漏网之鱼。网易云音乐就再次失守,其关闭了直播、购买数字专辑等比较明显的支付入口,但是单曲购买以及评论区内的票务广告仍能照常支付。

最后,内容分级缺位。

给出专属内容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青少年群体内部还需继续细分。

抖音、快手对于内容分级是以年龄为依据,开启青少年模式之后便能设置年龄,系统会随之推送相应的内容。其大致逻辑是,低龄用户主要推送动画、亲子、动物等内容,如3岁以下群体;年龄稍大,如面向10岁以上的用户会增加科普、体育、艺术等内容。

内容分级不到位的APP则可以视作反面教材。QQ音乐,打开青少年模式之后可选的年龄只有0-1岁,1-3岁。同样主打低幼风的爱奇艺,虽然年龄有0-13岁可选,但内容整体以动画为主。

另外,微信视频号针对青少年的内容,基本都是由认证账号发布,包括时政、军事、体育、影视等多个领域。熊出墨在实测过程中,偶尔会存在一些并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但很快系统就会自动识别然后跳过。

细节决定成败,在时间锁等基础功能实现之后,细节的体验将直接影响用户对青少年模式评判。比如针对内容分级所暴露的问题,有家长吐槽称:“青少年模式里的内容太幼稚,孩子根本不爱看,家长不应强制孩子去看这些内容。”

的确,在熊出墨请注意发起的小范围社交圈家长调查中,更多家长偏向用“使用时长和固定时间段“来约束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总时间。

一刀切催生新矛盾

对上述案例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深层存在同一共性——一刀切。

体验层面,一刀切的操作让青少年模式的可用度大大降低。

前文提到的内容分级缺位就是典型,把青少年听的音乐、看的视频简单粗暴地判定为低龄内容,显然并不符合青少年用户的实际需求。

除此之外,在青少年用户以及家长的反馈中,还能找到更多因为一刀切而导致的体验打折。

比如B站,正常模式下B站的特色功能体现在弹幕,同时凭借独特的社区文化收获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喜爱,其中就不乏大量青少年用户。方正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根据测算,B站在18岁以下年龄层渗透率达43.7%。

而如果针对18岁以下用户打开青少年模式,呈现给用户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APP。不仅无法进行评论、搜索等操作,B站的灵魂弹幕也随之消失,其间的体验落差感可想而知。

再如微信的社交通讯本职,也因为青少年模式的一刀切受到限制。开启青少年模式之后,禁止打开别人分享的外部链接。这样做确实可以把一些有害信息挡在墙外,而遇到有用的信息,这种屏蔽手段就会与用户的实际需求产生冲突。

特别是此前网课作为主流上课方式的阶段,老师上课以及布置作业的链接若通过微信发送给家长,微信青少年模式就会变身“拦路虎”,此时就需要家长辅助进行解锁才能上网课。

对此,有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要积极健康而不是禁止,微信做的很不错,唯一缺陷就是权限应该适当、灵活地放开,比如孩子看个学习的内容也看不了,建议增加白名单。”

逻辑层面,围绕青少年模式的某些极端的机制对用户造成额外的困扰。

最直观的例子,无论面向青少年还是成年用户,优酷APP每次打开时都会自动询问是否打开青少年模式,抖音等APP也是如此。即便用户已经经过实名认证过,APP仍然默认弹窗青少年模式的提醒,因此有了“每一位成年人,都被青少年模式伤害过”的调侃。

而对于已经开启青少年模式的用户,现有的一些规则也在“伤害”成人用户。多数APP在开启保护时会让用户设置四字密码,关闭时输入密码。当用户忘记密码,或者密码输入次数过多,想要退出就会变成一件麻烦事。例如很多APP仅限家长手持身份证拍照上传解锁这一条途径,并不提供其他任何解锁方式。

综上,一刀切、极端的产品设计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范围极广,不仅让青少年用户的使用体验缩水,还会误伤成人用户。在造成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还会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引发更多的摩擦、冲突。

不应只是“交作业”

态度决定一切,青少年模式中暴露的很多低级错误,根源其实就出在“态度”二字。

“青少年模式的上限极高,下限极低”,一位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表示,“产品设计起来非常有挑战性,国内国外几乎所有APP都在这个坑里翻过车,但是相比技术方案的实现难度,公司对于未成年保护工作的态度更为重要。”

根据本轮摸底测试,几乎所有主流APP的青少年模式都能挑出这样那样的漏洞,行业里不少产品也曾因相关问题被敲打过。

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起诉快手侵犯儿童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办结,此案被誉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第一案”。

放眼国外,2022年英国发布了一项新法律,为了保护儿童免受网络伤害,社交媒体公司必须禁13岁以下儿童创建账号。而英国13岁以下拥有社交媒体账户的儿童达180万,媒体预估,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或面临高达120亿美元的罚款。

科技大厂也在同步进行青少年模式相关的探索,TikTok日前就宣布将推出全新功能,为青少年用户的账号增加新的限制,未满18岁的用户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被限制为60分钟。

近期由Meta资助的Take It Down在线安全工具也引起了不少关注,该工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帮助青少年删除或停止在线分享未满18岁时拍摄的色情图片或视频。

技术手段在持续进步,进一步验证了另有其他阻碍因素。上述从业者认为:“把青少年模式当作‘交作业’,不去思考青少年用户、家长群体的真实需求。”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指出,未成年人近半年的上网率高达99.9%。其中,网络视频位居使用率首位,此外还有在线学习、听音乐等高频需求。

而根据前文的实际体验,在以上日常使用场景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不足之处。针对未能满足的需求,对应的开发团队须改变消极态度,摒弃一刀切的做法,在做减法的同时,面向青少年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内容、功能服务。

有互联网分析师强调,“从商业层面去讲,青少年模式其实背离了平台的流量逻辑,许多天然吸引眼球的内容,在青少年模式里受到限制,用来变现的服务也不能向青少年开放,这就会形成潜在的阻力。大部分团队更不会在这件事上去定KPI,最终青少年模式完成的怎样、预期中的功能是否到位,缺少保证,所以才会出现很多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在应付了事的产品。”

简而言之,缺少利益驱动,青少年模式难以落到实处。

然而,将时间轴拉长,未成年人触网的趋势无法扭转,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娱乐的需求也日趋旺盛,完善青少年模式是健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障的必经之路。

《青少年蓝皮书报告》还显示,85.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青少年模式,48.2%设置过;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47.3%设置过。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的比没设置过的低18.5%,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比例比没设置过的低12.3%。

青少年模式的漏洞突出,价值也确实已经在逐渐体现。熊出墨认为,科技向善、流量向善不应只是一句空话。揪出青少年模式的现存问题,督促APP体验升级,摸底测试还会继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熊出墨请注意”(ID:xiongxiongbiji),作者:彬彬,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