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焦点:四个创新推动旅游业态提质升级
2023-04-12 11:13:23 来源:中国旅游报
(注:本文系贵州财经大学科研项目“基于演化博弈的文化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21KYQN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随着国家相继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叠加发力,我国旅游业复苏势头明显。当前,要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科技赋能,推动旅游业态提质升级,加快促进旅游业全面复苏,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资料图】
一、加强产品创新,提升旅游接待供给能力
一是持续推进高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创建,聚焦拳头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精品景区。以高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创建为引领,聚焦短板弱项,夯实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升目的地旅游品牌。二是做强酒店住宿业。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布局高端酒店,提升酒店附加值和品质,推广酒店智能技术应用,以满足高端消费人群的需求。引进具备先进管理模式的连锁酒店,加速中端连锁酒店的市场渗透,加强规模化和平台化运营。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有选择性地在特色小众旅游目的地及城市周边布局精品民宿,推进民宿运营标准化和服务个性化。三是加大旅行社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培育壮大旅游目的地的旅行社,以“目的地拼团”“落地自由行”等灵活形式,推动私家团、小包团、定制游等创新产品开发。在产品结构设计上,适当提高周边及中短途产品的比例。
二、加强模式创新,推动旅游消费升级
一是发展夜游经济。依托城市商圈和旅游景区,打造夜游品牌,培育新兴文化旅游消费热点。通过多方合作,嫁接多方资源,优化行业生态,拓宽旅游业态触达消费者的渠道,提升消费转化能力。运用光影创新技术,设计策划沉浸式体验场景,丰富景区夜间游览内容,提升商业主题化与消费场景化运营能力。推出高质量的音乐喷泉、篝火晚会、实景演艺、特色民宿、房车体验、帐篷露营、文创集市等夜游产品。二是深化文旅融合。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资源特色,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为重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突出文化场景再造和消费空间重塑,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三是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广“链长制”管理机制,实施项目固链、龙头企业引链、产品业态延链、数字强链、人才兴链、金融活链、品牌塑链。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找准行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把最优质的资源嫁接到优强企业上。精准查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聚焦旅游装备制造、接待服务配套、旅游商品等领域,打造旅游产业集群。
三、加强业态创新,拓展旅游产业链价值链
一是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业态创新思维,把准时代之脉,解决游客所需,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氛围,推动旅游业态和产品创新发展。打造内容为王、体验性强的小型化、小众化、高端化、精品化旅游新业态,突出旅游供给的品质化、健康化、主题化、深度化、定制化、智慧化、潮流化。二是加大旅游新业态开发。聚焦康体疗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围绕家庭、亲子、户外、康养等细分客群,加强垂直领域的产品设计和体验升级。推出一批开发规模小、面向特定专业旅游群体的精品项目,挖掘一批“小众秘境打卡地”。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开展低空飞行、跳伞、蹦极、天坑秋千、攀岩、溯溪、洞穴探险、滑雪、皮划艇等户外运动,满足旅游消费升级下的个性化与深度体验需求。三是加大内容生产和场景再造。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不断升级文化旅游消费体验,进一步扩展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在各类科技手段赋能下,丰富游览内容,营造有序的旅游空间和消费场景,通过创造新空间、新模式、新体验,有效促进旅游业态升级。
四、加强科技赋能,完善旅游现代化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依托5G、VR、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发展数字景区、数字博物馆等“非接触式”、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专注于细分旅游市场内部、市场之间的一体化运营能力,利用数字化提升客户洞察、需求预测、集中采购、产品设计、精准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发挥智慧旅游的灵活、高效、低成本优势。二是加大旅游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广。提升旅游服务平台的覆盖面和使用率,做好产品供给端和消费需求端的有效衔接。通过数字化应用和服务,实现平台效应,发挥大数据的集成、分析、沉淀、积累功能,帮助景区进行管理决策。及时更新和发布景区动态资讯,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线上服务,实现线上为线下引流、线下回馈线上的闭环。加强新媒体营销力度,增强与游客的互动,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共创。三是提升旅游智能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化标准体系,依托游客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完善旅游预警机制,提升旅游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旅游大数据治理和智慧监管,完善涉旅舆情和投诉处理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旅游管理的精准研判、科学决策和高效人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