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现金用户投诉遭遇暴力催收,如何规范催收行业
2017-07-25 16:17:55 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
从未在网贷平台借款,却陷入被催收漩涡中。昨日,家住成都的傅林(化名)称,过去一个月,一个名为“魔法现金”的互联网金融项目的催收,向其追讨“贺小梅(化名)”的欠款。而这位欠款的贺小梅,则是傅林一位已经一年多没有联系的前同事。
傅林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催收公司采用了包括言语威胁、电话“呼死你”等各种手段,持续骚扰,导致自己的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因前同事欠款遭“呼死你”
最近一个月,无论走到哪里,傅林都会随身带着手机充电宝。因为她不知道,今天会不会又来一波“呼死你”。
傅林是成都一家公司的职员。今年5月8日晚11点半左右,她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一名南方口音的男子问她,是否认识“贺小梅”,并向其通报称,自己系“魔法现金”金融平台的催收人员,贺小梅在平台有借款逾期未还,希望傅林帮助追讨。
“贺小梅是我的前同事,已经离职两年多了,我不知道怎么联系她。”傅林回忆,在听完自己的一番解释后,电话那头,对方“情绪突然上来”,接着用方言开始进行威胁和咒骂,随后挂断了电话。
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傅林的噩梦,便从这个电话开始。从5月9日起,傅林的手机不断收到陌生来电,持续长达一个月。记者看到,仅在6月1日这一天,从凌晨0点16分,至下午1点53分,傅林便收到78个来电,且归属地来自全国各地。傅林说,上述来电全部都是只响一声便挂断,相互间隔只有几分钟。
傅林表示,从那以后,自己的手机常常会突然响个不停,每天平均会接到超过200个来电。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将手机调成静音,为了防止因频繁来电而导致电量耗尽,她出门时,充电设备成了“标配”。
和傅林想通遭遇的还有小赵。自从他在“魔法现金”借款逾期开始,一个又一个催收电话逐渐让小赵感觉不堪重负。
小赵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贷款逾期,魔法现金这个公司一天至少会打10个电话,甚至还会与自己的朋友、亲人甚至于公司的领导联系,这无疑是给自己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俗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随着贷款门槛的越来越低,许多贷款机构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将回款保证依赖于催收行业。而我国并没有明确针对催收行业做具体的行为规范,大多数只是按照国家现有法律法规来执行。
最近几年,催收行业的暴力催收、侵犯隐私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尽管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明确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进行保护,但为什么催收行业依然乱象频出,问题的关键究竟出在哪里,到底该如何去引导行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需要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有用户反映,催收公司的催收手段五花八门,比如,小赵正在经历的“魔法现金催收的骚扰电话轰炸,甚至有催款人用借款人的手机号去各个互联网平台注册账号,导致借款人的手机不停接到验证码短信,而有的还有直接编造借款人虚假信息,以此来诋毁借款人声誉等。
近年来,因为暴力催收所导致的恶性事件也多次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以至于许多人一听到“催收”一词,便与“暴力”画上等号。
当然,也有人表示,暴力催收存在但是并不多,多数还是较为正规,“在网络借贷行业,正规平台大多会和银行一样,与拥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正规催收公司合作,对催收人员管理较为规范。”
法律缺失
催收行业是金融市场不断成熟过程中的产物,催收行业阳光化和法治化也是现代金融业的必然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实质意义和形式意义上专门的债务催收法律规范,但在《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明确保护公民(自然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债务催收过程中侵犯债务人相关权益的行为将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管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等规范性文件中有关债务催收问题规定规范的是商业银行催收的外包行为,而非规范催收机构及其催收行为。
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也曾发表文章谈到,港台地区第三方债务催收的法律规范与监管政策对于我国债务催收市场特别是第三方债务催收市场的规范发展及金融消费者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有媒体报道,近日北京、上海、深圳多家网贷平台陆续收到一份名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事实认定及整改要求”(以下简称《整改要求》)的文件,共计8大项148条,网贷催收也被列入监管之列。在第八大项“其他风险提示”中,第144条“催收”就写明“暴力催收”一项,与“涉嫌非法集资”等条项并列在一起。
还需加强监管
随着网贷的快速发展,催收行业也催生出一些互联网第三方催收平台。记者注意到,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也有消费者对这些第三方催收平台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毋庸置疑的是,只要有贷款存在就可能会有逾期的情况发生,那么催收行业就会一直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如何对这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业进行监管?
换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催收平台也许能给行业带来新的模式,改变目前的混乱现象。”借助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以大数据为驱动,实现催收行业线上线下整体,实现催收行业的良性长足发展,使整个行业越来越透明,纠正并引导目前粗暴的催收方式。但也要对其加强监管,以免处及客户隐私,使其在法律的框架下良性发展。
暴力催收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会对平台的信誉造成极大不良影响。若频繁的暴力催收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则平台与催收团队都要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