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道:2023多肽药物行业市场竞争现状 多肽药物行业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2023-01-13 16:53:25 来源:百度
多肽药物行业市场多大?随着国内加大对多肽药物的研发投入,以诺华制药、美国赛生、瑞士辉凌和默克雪兰诺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虽然依旧占据一定优势,但本土翰宇药业、中和药业、地奥九泓、中肽生化、苏豪逸明和双成药业等企业也正在崛起。尽管我国在多肽原料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多为低于10个氨基酸的初级产品,高端多肽原料依然依赖进口。
多肽药物的很多特性介于化学药物和蛋白质药物中间,有着活性和安全性高、特异性强、确定性好、成药性好等优势,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前景广阔。如今多肽药物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等众多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另外,多肽在保健品、日化产品、检测试剂盒、特殊功能化妆品等大健康产业里也有广泛应用。
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水平接近于小分子化学药,活性接近于蛋白质类药物,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在临床应用上和生产制备上体现了自己的优越性,具有高活性、低剂量、低毒性等优点,适用于解决小分子化学药难以解决的复杂疾病。
()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多肽药物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
多肽行业市场分析
我国多肽药物起步较晚,市场较小,但增速远大于全球,2019年市场规模超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我国上市多肽药物约40种,其中有过半的品种实现了国产化,但进口产品仍占据主要市场。
国内从事多肽药物研发生产的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同业竞争激烈。随着国内加大对多肽药物的研发投入,以诺华制药、美国赛生、瑞士辉凌和默克雪兰诺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虽然依旧占据一定优势,但本土翰宇药业、中和药业、地奥九泓、中肽生化、苏豪逸明和双成药业等企业也正在崛起。尽管我国在多肽原料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多为低于10个氨基酸的初级产品,高端多肽原料依然依赖进口。
多肽类药物在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生物制剂之间拥有着与众不同的医药学地位,当今占国际医药市场的5%,2019年全球销售总额高于500亿美元。当中胰岛素和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产品均超过几十亿至过百亿美元的年销量。当下多肽新药正以市场复合增长率7%~10%的速度迅速增长。
多肽身为药物应用现有100余载。在此前的数十年里,全球获批的多肽类药物逐步增长,共计80多种多肽药物批准上市,但市场重点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多肽药物即使发展较晚,但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出15%。
但多肽药物但也存在生产成本高、给药不便的缺点。多肽药物规模化生产难度较大,目前化学合成法是多肽药物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途径。
随着技术的进步,给药不便和生产成本高这两大瓶颈均得到了一定突破,催生了多肽药物近些年的爆发性增长。首先,给药技术的创新缓解了患者使用多肽药物的不便,推动了多肽药物的发展。其次,多肽药物生产成本的下降激发了制药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多肽药物的普及率。
近些年,随着仿制药的兴起和多肽技术及生产设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多肽药物定制生产服务的兴起,跨国制药企业将多肽制备等工艺研发生产环节外包给专业的多肽制造企业(CMO),开展专业化分工,带动了多肽制备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发挥,使多肽药物的生产成本逐步下降。
多肽药物行业前景分析
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多肽药物的稳定性。多肽药物的稳定性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增强多肽结构的稳定性,科研人员致力于通过对多肽结构进行改造和增加屏障,来实现稳定性的优化。对多肽进行改造是将多肽改造成环型,修饰氨基酸骨架,插入非天然氨基酸,替换个别氨基酸,偶联聚乙二醇、脂质和蛋白质等结构,延长蛋白的半衰期,来增加多肽的稳定性,减少多肽药物的注射频率。
优化多肽药物递送系统。口服给药系统:将多肽药物与促渗透剂等结合,增加肠粘膜的通透性,使多肽药物可以快速通过肠粘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实现口服多肽药物的应用,但整体而言,口服效果要低于注射效果。2019年诺和诺德口服索马鲁肽获批上市,作为唯一的GLP-1类口服药物,对市场形成了冲击,但据临床数据显示,生物利用率仅有1%左右,且在服用时会受多种限制。尽管如此,随着研究的不断突破,口服多肽药物依旧是重要的研发方向。注射给药系统:主要是应用高分子物质对多肽进行包裹,阻隔多肽与蛋白酶之间的接触,对多肽起到保护作用,除了现在已开始应用的注射用微球,还有研究将多肽包埋于脂质体,通过静脉注射起到缓释效果。
我国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人最多的地区,多肽药物开发和工程技术创新对疾病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在多肽药物原创新药和制药能力上依然有很大距离,国产率还相对较低,但国内市场浩大、成长快、国产替代进口前景极大。生物制造是发展多肽药物的关键平台技术,根据生物制造技术创新,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增强药物研发与生产水准,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药物生产成本,进而实现多肽药物经典种类国产化与市场推广,惠及国内广大患者。
近年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合成的多肽药物已成为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其因适应证广、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肝炎、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在行业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下,相关企业也有望继续扩容市场空间。国内从事多肽药物研发生产的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同业竞争激烈。
随着国内加大对多肽药物的研发投入,以诺华制药、美国赛生、瑞士辉凌和默克雪兰诺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虽然依旧占据一定优势,但本土翰宇药业、中和药业、地奥九泓、中肽生化、苏豪逸明和双成药业等企业也正在崛起。
多肽药物未来的发展,将继续建立在天然肽的优势上,与传统设计合理应用,改善其弱点,如化学和物理性能。新型肽技术,包括多功能肽、细胞穿透肽和多肽药物共轭物,将有助于扩大肽的适用性治疗。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约为330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8.1%,预计未来多肽药物市场将以7.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50亿美元水平,多肽药物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目前来看,中国药企在多肽药物领域多以仿制为主,2016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比伐芦定、加尼瑞克、西曲瑞克、恩夫韦肽、卡贝缩宫素等品种的国产化。2019年,双成药业的注射用比伐芦定获美国FDA仿制药上市批准,打开了美国市场大门。近年来国内多肽药物研发火热,众多本土药企不止停留在仿制药领域,而是持续突破,深入布局。
未来国内多肽制剂新品种领域蕴含较大机会。目前在全球上市的多肽药物分子中仍有近一半尚未在中国上市,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多肽分子产品在中国的使用率仍比较低,多肽药物在国内市场肿瘤和糖尿病等领域未来蕴含广阔市场空间,可发展潜力巨大。
报告主要分析了多肽药物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概况、行业的发展环境、市场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组群、竞争因素等)、产品价格分析、用户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主导驱动因素、行业渠道分析、行业赢利能力、行业成长性、行业偿债能力、行业营运能力、多肽药物行业重点企业分析、子行业分析、区域市场分析、行业风险分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相关的经营、投资建议等。报告研究框架全面、严谨,分析内容客观、公正、系统,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多肽药物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多肽药物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