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与规划分析
2023-06-14 14:16:32 来源:新浪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绿色建筑等级按照国家标准,由低到高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及以上标准建设。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建筑面积大于十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鼓励农村个人新建住宅参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资料图】
城市新区、功能园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应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积极推动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城镇、绿色县城,促进绿色建筑集中规模化发展。
2023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与规划分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
各地正不断推进绿色建筑从单体建筑向生态城区、低碳城市的推广覆盖。在上海前滩国际商务区,“节能型低碳环保城市”的可持续开发理念从一开始就写进设计图纸里。
建筑行业属于高排放行业,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低碳、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朗绿科技提供的绿建全流程解决方案,围绕项目建筑本体节能、超高能效设备系统、智慧节能管理平台以及可再生能源等技术体系,全面契合建筑碳中和路径,实现各类单体建筑和园区的低碳节能目标,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低碳城市有望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多种矛盾的一种集约式解决方案,低碳转型的“硬约束”将重构城市发展模式。
在中国,城市碳排放量占整体的70%以上,承载着中国60%的常住人口。而在未来20年,中国还将有2-3亿人进入城市。城市无疑成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中国城市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竞合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北京肩负着低碳、宜居、高效的示范引领重任。为此,北京全面启动实施《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方案》,同时更新发布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政策。
目前,北京已建成绿色技术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115家、工程技术中心51家。在沪深A股、香港及其他全球市场上市的绿色技术企业数量达130余家,70%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京外实施。
与超级人口大市北京不同的是,珠海常住人口总量较小,更适宜也更擅长精细化低碳城市治理。2015年,珠海入选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2017年,台风“天鸽”对珠海市政基础设施造成损坏,亟待通过城市精细化的设计提升城市韧性。珠海开始从宏大叙事转向小切口具体项目,制定“N+1”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并从多方面制定相关标准,让低碳城市转型之路有据可依。
过去,城市在转型低碳发展中往往因为缺乏有效激励和标准制定,推广进程显得“力不从心”。而有效激励和标准制定是推动城市低碳转型的“加速器”。
近年来,北京印发《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应在1000平方米以上且整栋实施,通过超低能耗建筑专项验收。按照实施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不超过200元的市级奖励资金,单个示范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600万元。
该激励政策甫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的反响不断。余剑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激励机制催化下该项目起到不错的效果,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完成107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根据住建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6.3亿平方米,2021年装配式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各地陆续发布建筑业“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大部分省、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要求达到30%以上,部分省市要求达到50%,天津、上海要求100%实施装配式建筑。随着装配式建筑的规模扩大,最终将会形成新的市场推动力。
作为装配式建筑4.0时代的领军者,截至目前,中国建筑国际中建海龙已在中国大陆完成超过240个装配式项目的设计工作,建筑面积超过3100万平方米,涉及公营房屋、公租房项目、房地产项目、公共建筑、隧道桥梁等多个领域,中国建筑国际实际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先行优势凸显。
装配式建筑将在未来逐渐成为建筑业主流,MiC有良好发展空间,参考国泰君安报告,到2025年,中国内地预计有40%的楼宇是使用MiC建设,2021年只有24.5%,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在2022年,中国建筑国际依靠技术能力在组装合成建筑(MiC建筑)等特色总承包项目方面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推动公司新签订单金额持续保持高增长,MiC业已成为公司成长的重要推力。
中国建筑国际在国内市场将有机会受益于装配式建筑和MiC建筑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其专业技术优势和其在MiC领域的领军者角色定位,将在国内庞大的建筑蓝海市场里抢占到更多“增量”,这便是公司第二条长期增长路径。公司方面在此前的展望电话沟通会上曾透露,为配合组装合成建筑订单增长,公司将改装16个PC构件工厂生产线,提升组装合成建筑产能,为后续加速抢占蓝海市场打下基础。
各地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总结各地在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监督管理、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住建部形成《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第一批)》。
清单中提到,要推进数字设计发展,建立基于BIM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推进BIM技术在建筑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推行“少规格、多组合”的标准化设计方法。
大力发展预制构件智能生产。提高预制构件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预制构件生产品质。搭建装配式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要素聚集,实现工程项目建造信息在建筑全生命期的高效传递、交互和使用,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
推动装配式建造与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融合发展。发挥绿色建筑引领作用,积极选用绿色建材,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促进绿色技术集成应用,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2023-2028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