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要要打破僵局破冰前进
2015-12-17 07:59:22 来源:
中央推出《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的消息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时近一月,点赞、质疑、呛声者有,希冀、揣测、观望者有,各方议论热度不减。笔者认为,方案的尘埃落定是个好消息,传递出一个清晰而积极的信号,预示中国公车改革的轮子再次转了起来。与以往不同,此番改革有可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终结十年来几乎一直原地空转的车改历史,真正开足马力驱驰向前,实现公车改革的转型落地,值得期待。(新浪新闻)
中国的公车使用状态本身颇具中国特色:公车是权力符号,是身份象征,是炫耀的资本。这些附着在公车身上的标志使车改之路蹒跚踟蹰,走走停停用了20个年头。逶迆前行,推动缓慢,与其说车改时机不成熟,毋宁说是利益在作祟。
据调研数据显示,在我国,公车支出每年在1600-2000亿之间,可建100万座希望小学。中国官员的公车使用分三部分,公用、家用、司机用各占三分之一。接送子女、婚丧嫁娶、聚会宴请、旅游采购、探亲访友,基本公车必备。攀比,更是公车配置中的特有现象,公仆们“屁股下面坐着一栋楼”算不得稀奇,你有奔驰我要宝马,档次低了不好意思;你有路虎我要猎豹,最好开辆巡洋舰招摇过市才更有面子;新领导上任伊始就是更换坐骑,以示与前任品味有别;一官配多车也不鲜见,越是豪车越能体现成就感。小车班、小车司机也成了特权阶层,“年换40个轮胎”,报销发票比实际消费金额多几个零,车辆的维修、保养、加油环节皆有漏洞可钻,一笔一笔都是算不清的糊涂账。用于代步工具的办公用车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车轮上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吞噬着国家、集体和公众的利益,也因此总能吸引普通公众关注和痛恨的目光,民众期待改革公车的呼声日隆,公车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然而,正如所有变革都会无一例外地遇到阻力一样,公车改革也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前方一定会有高高低低的路障。十几年来,一些省份和地区或单位,也曾试水公车改革,由于局限于一时一地,缺乏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力量的强劲推动,结果是浅尝辄止、此起彼消,有的难以为继,有的收效甚微。中央公车改革《指导意见》和《方案》的发布,被看作是“要动真格的了”,反对的声音也随之响起,有人认为超出预想,有人认为差距过大,有人认为产生了新的不公,有人放言,车补少,以后就不出差了。这中间有误读,有担忧,有失落,进一步证明了改革的举步维艰。摆在改革者面前的是,无论哪一种举措出台或实施,都有人质疑:谁动了我的“奶酪”?公车改革承载了厚重的民意期望,更有可能实实在在动了既得利益者们的“奶酪”。
如前所述,公众一面为期待已久的公车改革叫好并寄以厚望,希望加快步伐,尽早推行,一面也不无担心:改革的标准是否适度 ,车补会不会成为变相福利,是不是会产生另一种新的腐败和新的利益阶层,会不会你有政策他有对策,改革会不会半途而止等等。 笔者认为,新政的效果尚待观察,即使再完美的构想,都不等于毫无罅缝,改,有利有弊;不改,积弊难除,百害而无利,只要打破僵局,破冰前进,在实践中且行且完善,就有希望取得成功。一味顾虑现实阻力与风险,改革就无法推进。当然,越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越是牵动各方利益的改革,细节上越要耐心打磨。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助力公车改革的车轮沿着既定的正确轨道稳健前行。(文/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