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打干亲”杜绝“圈子”主义
2016-07-26 16:23:45 来源:
不久前,四川省青神县4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公开承诺,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与任何人通过“打干亲家”“认干爹干妈”“认干兄弟”“认干儿女”等方式“打干亲”,并有50余名党员干部现场解除“干亲”关系。“打干亲”一度成为网络搜索热词。(新华网)
“打干亲”,是从四川“袍哥”文化衍生而来的,但近年来却一度衍变为部分党员干部之间“搞依附”“拉关系”的缘由。早在2014年,四川省泸州市纪委就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干部认真自查“打干亲”问题,有干亲关系的必须立即解除,领导干部要签“不打干亲”承诺书。“打干亲”现象在一些地方干部队伍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干爹”“干女儿”“干儿子”“干妹妹”等在江苏、河北、湖南、安徽、贵州多地官场频繁出现,为害不浅。
“认干亲”,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如今被一些贪官利用,看中的恰恰就是一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既然认了“干亲”,那么替其搭个桥、帮个忙不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而行贿、受贿不也成了“亲情”之间的“礼尚往来”?可以想见,“打干亲”已俨然成为产生腐败的新温床。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文明进步,“打干亲”现象应是越来越少。若某一地方存在许多认干亲现象,其背后往往另有原因和意图。
对于官员群体,要有更高的要求。官员不应该通过结干亲建立特殊社会关系。若是官员与官员间或官员与商人间结成此种关系,可推断其背后存有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诉求,双方期望以干亲关系,进一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高压反腐之下,能够建立“攻守同盟”。在这个庇护的网络中,庇护者与被庇护者往往抱成一团,利益均沾,形成腐败的封闭圈子。腐败圈子里面的人则构成互惠关系、相互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导致群案、窝案、串案的发生。
青神县禁止“打干亲”的举措,在网上引发热议。有支持者认为,此举可以杜绝“圈子”主义、山头主义。而反对者则质疑,这是形式主义。笔者认为,青神县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官员作为社会管理者,应该明确禁止此种行为。已经建立“干亲”关系的,要对其进行监管,以恰当的方式促使其解除关系。但另一方面,从反腐角度看,禁止“打干亲”还不是治本之策。治本之策是,要对官员手中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