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军: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2019-05-15 15:31:41 来源:
当前,社会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穿透力,重构了社会生产和人际交往方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党的建设不可能脱离信息化而存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以即时性、开放性、群体性、扩散性、综合性为特点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所具有的全球化、网络化、公开化、交互性、虚拟性特征,使基层党建固有的内部化、统一化、长期性、集中性、单一性的特点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信息化在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方法、对象和环境等带来了挑战。一是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既拓展了党建工作的空间和格局,也对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信息结构的网络化,既助推了民主的进程,也对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三是信息渠道的公开化,既拓宽了人们获取资讯的范围,也对加强干部培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四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既优化城乡资源要素整合,也对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五是信息属性的虚拟性,既扩大了网络舆情引导力度,也考验着我们应对网络的舆论分析引导能力。
一、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在信息化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勒夫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能力。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然而,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几大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太适应。当前制约党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领导干部的观念问题,部分领导干部仍将网络等新技术视为洪水猛兽。这种畏惧、畏难心态导致一些地方的党建信息化工作步入发展误区,将信息化等同于电脑化、网站化、软件化。由于对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过分强调党建工作的保密性,不接受信息化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开放性;把信息化的负面效应看得过大,不能放心放胆放手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致使党的声音有时出现网络“失声”的尴尬。网络话语权,实际就是党在信息社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问题。
二是教育管理手段不太适应。党员干部教育存在着弱化的问题。传统干部教育工作存在着单一灌输、信息独享、被动接受的现象,而资源、距离、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也影响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发挥党员干部的思想活力,使之成为主动参与学习教育的主角。流动党员管理手段存在着缺失的问题。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缺乏制度性支撑,流离于组织之外。这样在城市就容易出现“无组织”的党员,而在广大农村则出现了“无党员”的党组织。网络不完善,信息不共享,城乡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动态管理整体合力。
三是组织设置不太适应。目前,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加速融合,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行业化、区域化、集约性、流动性增强,依托行政单位设立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针对各类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商务活动区、高教园区、产业集聚区、外来人口聚居区在城乡间迅速形成的实际,优化组织设置,探索党组织联建设置模式,实现党组织设置模式从封闭向开放、从“区属”向区域、从单一向网络、从“条块分割”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转变。
四是职能转换不太适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然而,党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是困扰基层党组织的三大难题,归根结底是服务群众能力弱化的问题。要求我们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由重基础型服务向重延伸型、超前型服务转变,由重常规管理向重创新管理转变,完善基层服务群众体系,实现党员服务活动常态化。切实发挥远程教育在党建信息化进程中的技术优势和龙头作用,依托“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完善“党建网”功能,拓展服务范畴,把事关党员群众日常生活的事项纳入党组织网上服务范畴,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五是工作机制不太适应。现在有些地方的远程教育设备形同虚设,党建网站运转不灵,这种尴尬的状态反映了党的组织建设与信息化脱节。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工作运行机制、体系建设存在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效地把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各个方面的平台载体不多,信息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契合得还不够紧密,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领导机制、管理运行机制、考核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同时,由于还没有建立起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基层党建尚未形成高效运行模式,驶上信息化的“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