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军:民警为大家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纪委坚持在选调提拔干部时,坚持需求导向,用什么样的人就考核什么,在传统的考试、单位考察外,增加了面谈、家访、社区访、暗访等内容,将干部考察范围从八小时以内扩展到八小时以外,选调、提拔近40名干部,牢牢把住了纪委机关进人的入口关。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干部考察中反映最强烈、表现最突出且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识人不准”,干部考察识别难,既有参与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营造方面的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方式方法上的不足。针对考察识别干部难的问题,各级都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运用系统、发展、联系、辨证的思维和方法综合分析、加以解决。
考察识别干部的现实表现易、潜在能力难。干部在现岗位乃至过去岗位上表现出来的政策水平、个人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干部群众有目共睹,在考察中容易被发现和识别。但其能力素质能否与拟任职位相适应、相匹配,则难以准确把握。看政绩,既要看干部政绩,又要看群众口碑,看决策程序和过程是否科学民主,看政绩中的历史基础、外部环境和个人努力因素,看政绩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相适应。看争议,既要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主,又不能忽视少数人的声音,善于从考察谈话中听出弦外之音,从争议中发现问题。
目前干部考察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干部群众对考察对象的优点和长处谈得多,对缺点和不足提及少。看言行,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把言行一致作为考察干部德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扩大考察和公示的范围和时间,充分调动知情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网络监督作用,积极听取群众反映,看干部是否表里如一。看个性,既可从实际生活中看干部的个性品德,识其思想、辩其作风、知其廉洁,也可找本人谈话,从言语神态中了解其性情,重在掌握干部“8小时以外”是否守规矩,“三圈”是否有界限,对身边人和事是否讲原则。
既要看干部一贯的作为,也要看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特别是在处理重大事件和事关切身利益时的现实表现;既要看干部唱红脸的表现,也要看唱白脸的魄力,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旗帜鲜明还是态度暧昧,在事关原则问题上是坚持到底还是半推半就,部属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时是迁就照顾还是从严执纪;既要看竞争者的意见,也要听旁观者的建议,通过多方求证,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干部进行分析评价。
动态和静态要双管齐下。动态考察,既要在任前结合日常工作随机或伴随考察,又要在任后对干部履职尽责、使用权力等情况进行跟踪或督导考察,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静态考察,既要敢于突破常规,推行差额考察,通过比较区分德才优劣,实现好中选优,又要敢于追究责任,对消极应付组织考察、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不实材料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坚决落实谁考察谁负责、谁失误追究谁的考察责任制度,切实提高考察识别干部的准确度和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文/刘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