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大书法家分别是谁 关于孙思邈的年龄争议有哪些?
2022-07-19 14:58:18 来源:经济头条
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
清代四大书法家是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清代书法是碑派的复兴时期。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清朝也是中国书法比较繁荣的一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清代四大书法家是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
1、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嘉庆二十三年,卒。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2、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3、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
4、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
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清代书法是碑派的复兴时期。
年龄争议
享年101岁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论及孙思邈年寿,认为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682年),享年101岁。
享年120岁
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认为,两唐书孙传所谓孙氏在周宣帝时因王室多故而隐居太白山,以及杨坚辅政时徵孙氏为国子博士,孙氏称病不起等史料,推论孙思邈在北周宣政元年至宣政二年(578年-579年)间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孙氏应在北周武成二年(560年)以前诞生,其享年应为120岁以上。史仲序、张志远氏亦主张类似此说。
享年125岁
一说孙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左右,卒年仍为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25岁。
其主要根据是:
一、依《旧唐书·孙思邈传》,北周宣帝时孙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杨坚辅政,征为国子博士,但孙思邈称疾不出仕。按周宣帝即位于建德七年(578年),次年禅位于周静帝,而杨坚辅政是在大象二年(580年),故孙思邈生于开皇元年的说法令人怀疑。
二、魏徵等于唐太宗贞观时奉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曾屡次询访孙思邈,而他“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按修史人员如姚思廉生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李百药生于北周保定五年(565年),他们熟知前代史事,难道还会一再询访比自己小一、二十岁的孙思邈?
三、《旧唐书·孙思邈传》说:“询之乡里,咸云数百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百岁人矣。“据史推之,孙思邈当生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左右,则列传中的有关史事大多可以讲通。若其的确卒于永淳元年,那么孙思邈的享年应为120余岁。
享年141岁
马伯英等均持此说,主要观点是:过去史家认为辛酉实为辛丑之误,以及将照邻《病梨树赋序》中“今年孙思邈像九十二“改为“今年九十三“等论据不足且不够可靠,并指出以《北史》、《周书》中无独孤信任洛州总管记载,而否定隐居太白山,被赞为神童,杨坚征召等三条史料难以信服。孙氏自云“开皇辛酉岁生“是其闪烁之词,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为辛酉,以开皇年号谑代帝讳,其全句可理解为“我是与开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们认为以此推论,则独孤信赞“圣童“(可能在550年-556年间回长安期间),杨坚征召、魏徵修史请教于孙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释。郭霭春亦主541年之说。
享年165岁
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独孤信赞称孙思邈为“神童“,应为独孤信受命入关抚岳(贺拔岳)余众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此时孙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孙氏生年则当在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永淳元年(682年)卒,享年168岁。于此观点相近者为清刘毓松所著《通义堂文集·千金方考》,据其推算,独孤信评品孙氏的时间为梁大同三年(537年)至大同四年(538年)之间,当时孙适满20岁,自此上溯20年,当生于北魏神黾元年至二年之内(518年-519年),如此,孙氏享年为164-1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