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原创资讯 > 正文

手串佩戴的禁忌是什么 关于佛珠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2022-07-19 15:07:05 来源:经济头条

手串佩戴的六大禁忌是左右手不分、颗数不讲究、手不干净、任由他人触碰、将手串随意放在口袋、将手串和其他物品放置。

1、左右手不分

普通的手串对于佩戴在哪只手上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什么“左手干净,右手不干净”的说法也是无迹可寻的。但开过光的手串一定要佩戴在左手,不论男女,这向来是佛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2、颗数不讲究

通常情况下,108颗的手串最为普遍,有着消除108种烦恼的寓意,是很多修佛者的选择。另外其他合适的手串颗数依次为:54颗、42颗、36颗、27颗、20颗、18颗、14颗、12颗、10颗、6颗、3颗、1颗。

3、手不干净

刚刚摸了生肉、葱蒜等,或者是手心出汗等手上不干净的时候,不要再触摸串珠。不仅对手串本身会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品质,深一层面也是对手串的不尊重。

4、任由他人触碰

尽管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但是自己的手串其实非常忌讳别人触摸把玩。爱美之心每个人都有,当别人对你的手串产生好奇,嘴上问着在哪儿买的,手就已经开始摸来摸去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无法避免的尴尬情况发生,我们首先要约束好自己,别人的手串只可观不可玩。

5、将手串随意放在口袋

遇到需要摘下手串的情况时,可以的话应当用纸包好放在上衣的口袋里。不能随意放进裤子口袋,尤其是屁兜里。

6、将手串和其他物品放置

有香味的佛珠,比如沉香佛珠、檀香佛珠,不戴的时候,不要跟其他有味的东西放一起,要单独存放,单独放一个密封袋里,这样佛珠的香味不会减弱,也不会串味。

历史起源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