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原创资讯 > 正文

公子虔的故事是什么 公子虔相关的争议是什么?

2022-09-02 11:30:47 来源:经济头条

秦国是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尤其是在秦王嬴政统治时期,依靠先进的制度及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实力远超其他诸侯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时完成了华夏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虽然秦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极大。

但是秦国却也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强大,至少在战国初期时,由于地域偏僻、制度僵化加上穷兵黩武等问题,导致秦国国力贫弱不堪;而反观秦国的隔壁,虽然强大的晋国分裂为赵国、韩国和魏国,但是这三个诸侯国给秦国的威胁却比之前的晋国更强,尤其是魏国;魏国的魏文侯继位后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魏氏迅速强盛;又拜吴起为将,侵吞秦河西之地,窥视关中。

虽然之后秦简公、秦惠公屡屡率军进攻魏国,希望夺回河西之地,但都被吴起打败,而且吴起还乘胜率军攻入秦国的腹地——关中;在公元前389年时,秦惠公孤注一掷,集结秦国所有能战之士约50万进攻魏国河西之地,结果却被吴起以五万新兵轻松击败;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秦惠公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但秦惠公却生了个好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嬴渠梁深知秦国积弱的弊端在哪里,于是遍访人才,以图通过变法使秦国真正的强大,功夫不负有心人,秦孝公等来了真正的大才商鞅,通过商鞅彻底的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变强。但这里要说的,却并不是商鞅,也不是秦孝公,而是秦孝公的弟弟嬴虔(公子虔)。

秦国上下皆尚武,而公子虔天生雄壮,军事素养很高,曾担任统军大将,在军中很有威望;在秦孝公继位后,由于要变法,所以暂时的停止了对外战争,而公子虔则被秦孝公安排担任嬴驷(秦惠文王)的老师。这段时期,嬴驷触犯了禁条,很多人准备好看戏,看商鞅到底敢不敢真的对嬴驷施以刑罚,如果商鞅因畏惧嬴驷的身份而不施刑,那变法必将失败;而商鞅如果施刑,则必然得罪秦国王室。

结果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也就是处罚了公子虔,墨刑就是割掉鼻子,这在当时是极为屈辱的刑罚;虽然商鞅凭借此次处罚公子虔一举镇住了众多想要看好戏的老贵族们,但却也让公子虔和嬴驷恨上了商鞅。

但当时秦国实在太需要商鞅了,所以公子虔和嬴驷只是将这份恨留在心里;这一忍就是八年,这八年中,公子虔都是闭门不出;秦孝公去世后,嬴驷登基,也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继位后所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

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从这一点看来,商鞅必死;但如果杀了商鞅,那帮老贵族们又会乘势起来,那改革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怎么办呢?还是公子虔出马,公子虔在老贵族们中颇有威信,公子虔与诸多老贵族们联合起来告商鞅十大罪,秦惠文王趁机除掉了商鞅;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可以说,直到此时,商鞅变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了。

在这期间,很多人都忽略了公子虔的作用;但其实,公子虔才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甚至可以说,这个计划就是公子虔与秦孝公密谋出来的,因为秦孝公也知道,商鞅此人必须除掉,而国内的老贵族也必须要除掉,这才想了这么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关键就是公子虔必须忍辱负重,公子虔做到了,他经历过秦国最屈辱的那段时光,身为王族,他知道自己的责任,隐忍八年,暗中和老贵族们互通有无,最终助秦惠文王除掉了两个最大的“敌人”,不仅稳固了王权,而且还一举除掉了制约秦国发展的顽固派,为之后秦国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争议

秦国王室姓与氏考究

关于先秦姓跟氏,以《左传‧隐公八年》一条为例: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春秋‧隐公八年》)[8]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①,因生以赐姓②,胙之土而命之氏③。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⑤。邑亦如之⑥。’公命以字为展氏。”(《左传‧隐公八年》)[9]

以下略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句一句解释:

①天子建德:

据杜《注》,建立有德之人而以为诸侯也。

②因生以赐姓:

前人异说颇多。

⒈依王充《论衡‧诘术篇》,譬如夏禹祖先因其母吞薏苡而生,故夏姓苡(《史记》作‘姒’);商朝祖先契,其母曰简狄,吞燕子(卵)而生契,故商姓子;周朝祖先弃,其母曰姜原,践踏大人脚迹,怀孕以生弃,故周姓姬。[10]此谓因其祖先所由孕而得姓。

⒉依杜《注》、孔《疏》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譬如舜生予妫汭,其后胡公满有德,故周朝赐姓曰妫;姜之得姓,居于姜水故也。此谓因其祖先所生之地而得姓,此又一说。

⒊于鬯《香草校书》则以生读为性,性即德也。因生以赐姓,即以其德行而赐之姓。此又一说。

③胙之土而命之氏:

《国语‧齐语》韦昭注云:“胙,赐也。”《韵会》云:“建置社稷曰胙。”依杜《注》意,此谓天子封诸侯,既因其所有以赐之姓,又封以土地而命之氏。如周封舜后于陈,赐姓曰妫,命氏曰陈。《国语‧周语下》云:“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祚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民人也。”可与此文相互印证。

④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

此谓诸侯于大夫,以其字为其谥,而其后人因之以为族姓。

以字为族者,多用于公族。当时之制,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乃以其父祖之字为氏。如郑公子去疾,郑穆公之子,字子良,其子为公孙辄,其孙良霄即以良为氏,良霄之子为良止是也。又有以父字为氏者,如卫之子叔、公孟,宋之石氏是也。鲁惠公有子曰施父,其后有施孝伯,盖以施为氏。

谥法之起,在周共王、懿王之后,其初唯天子诸侯有之,卿大夫尚无用此典礼者。至东周以后,卿大夫始渐有之。

崔述尝考之,晋自文公以前,唯栾共叔有谥。狐偃、先轸有佐霸之功,而谥皆无闻。至襄公世,赵衰、栾枝始有谥,而先且居、胥臣之属仍以字称。成、景以后,卿始以谥为常。先縠、三郤以罪诛,乃无谥。降于平、顷,则虽栾盈之以作乱死,荀盈、士吉射之失位出奔,而无不谥矣。鲁国大夫有谥者,较他国为独多,然桓、庄以前,卿尚多无谥者。昭、定之间,则荣驾鹅、南宫说、子服公父之伦,下大夫无不谥者。郑国大夫初皆无谥,至春秋之末,子思、子剩亦有谥。唯宋大夫始终无谥。

⑤官有世功,则有官族:

谓先世有功之官名为族姓,如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宋之司城氏,晋之士氏、中行氏、籍氏等。

⑥邑亦如之:

谓以先世所食之采邑为族姓。如晋之韩、赵、魏之类。

推回秦国姓氏。古人得氏有因国得氏,有因字得氏,有因官得氏,有因邑得氏,若以“胙之土而命之氏”而言,则秦国实为嬴姓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