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史籍记载中的白帝城托孤是什么样的?
2022-09-02 13:54:23 来源:经济头条
曾国藩生前 ,常把“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这一句话,挂在嘴边。四十 岁以后,曾国藩得力于悔字诀,办事愈来愈园融,处世愈来愈园通,和这一句话应该有十分 密切的关系。他的悔字诀,是不是从 《三国演义》获得,我们无从 知道。但是刘备一生,也是 悔字诀最好的写照。凡事不怨不尤,只以事先避免事后可能带来的后悔,做为警惕的 要点。用来趋吉避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年轻时,刘备常以家世特殊,身负重任。不趁早图谋,将来必定后悔。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之后, 更加小心谨慎。 惟恐稍有大意,即将为曹操所杀而后悔不已。 这才自动要求起兵到徐州迎战袁术,获得逃离曹操掌控的大好机会。三顾茅芦,乃是居于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虽然文有孙干、糜竺、简雍,武有关羽、张飞、赵云,还是一事无成。从水镜先生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以安天下。否则再拖下去,必然死不瞑目,所以才如此谦卑。
孔明下山相助,刘备言听计从。怕的是稍有违背,就可能后悔。关羽遇害,张飞以为刘备当了汉中王,早忘了桃园结义的誓言。使得刘备不顾一切,要照兵伐吴。张飞限期三军挂孝,逼得部属将他杀害。刘备明知联吴抗曹是一贯政策,也惟恐违背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为后人所耻笑。毅然不接受诸葛亮的劝阻,以及东吴特使诸葛瑾交还荆州,永结两国盟好的和解。无非是以悔的心态,来防止自己的独生行为。刘备出师不利,加上哀伤过度,终于病倒在白帝城。自知不久于人世,速请诸葛亮、李严等大臣来永安宫,只怕迟了来不及交代后事,很可能招致悔恨。孔明来了,刘备请他坐在床边。承认自己不听函相的话,才自取其败。为的是怕诸葛亮误会自己对他不信任,以后不方便处理事情。看见马谡在旁边,赶紧叫他暂且退下。说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的是怕孔明重用马谡,造成悔憾。最后坦诚向孔明表示:阿斗可辅,就请辅助他;如果太不像样,可以自立为成都王。害得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接二连三地保证,要尽忠辅佐阿斗。
刘备这种举动,不可能是以退为进。如果是的话,大可以仿效当年刘表要让荆州的故事,直接请孔明为汉中王。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直接的话,对孔明的伤害太大,等于摆明不让孔明这样做。我们从刘备一生的表现, 可以相信他这样说,是出于一片真诚。就算他是骗人的,我们有一句话,可以当做参考:骗一次算骗,一直骗下去,骗一辈子,就不算骗。刘备是真诚,还是虚伪? 我们从他不接受刘表的礼让 ,不忍心抛弃新野的百姓 ,不贪恋汉中王的既得利益而为弟报仇,应该可以相信他的真诚。孔明的退休计划,由于刘备的托孤,而完全打消。 阿斗的种种行为,孔明都能够忍耐,和白帝城刘备说这一番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备地下有知,也会看到悔字诀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而含笑九泉吧!
史籍记载白帝城托孤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 诸葛亮、 尚书令 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南征平叛
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 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 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