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要自刎 鸿门宴传奇的剧情是什么?
2022-09-02 14:10:38 来源:经济头条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鸿门宴传奇剧情
秦末暴政,叛兵四起,天下大乱。项羽、刘邦双雄争霸。双雄背后,原来另有一人操控全局,是在秦末复国的楚怀王,他暗施奸计诱项羽、刘邦相争,自己想从中取利。不料项羽、刘邦双雄比他强横,反客为主。
楚怀王用计令项羽、刘邦相争。项羽过于自信,先挥军直捣秦军主力,往战秦最强大将章邯,然后计划进攻咸阳。刘邦暗把兵马西转,直趋咸阳,秦皇子婴出降。项羽破秦军主力后,闻刘邦使诈,乘他不备,抢先入京。
刘邦急谋对策,他的第一谋士张良献计,但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悉破其计。于是除项羽、刘邦两大枭 雄争霸外,当世两大谋士亦轰然对决。项羽预备摆设鸿门宴,计划必要时在宴上击杀刘邦。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双雄对决,这场盛宴决定了日后谁是最终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