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原创资讯 > 正文

古代官职中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知县职位中的著名人物都有谁?

2022-09-02 15:52:51 来源:经济头条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秦国等诸侯国已经逐渐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由中央直接统治,而此时的县级最高长官就已经被称为“令”了,这是“县令”的起源。

到了秦汉时期,常规情况下,一般对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的长官称为“县令”,不满万户的则称为“县长”。

到了南北朝时期,每个国家的疆域都很不稳定,人口也大量流失,每朝每国一般将县的最高长官统统称为“县令”。

当然,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偶尔有县里的其他官员临时代理县令职权的情况,这时候这个官员就被称为“知县事”,这是是“知县”一词的起源。

总体来说,秦汉至隋唐,主流的称呼还是县令。

而此时,由于中原王朝作为千年东亚文明圈的宗主,县令一次也被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称为这些地区各国的一县之长的称谓。

到了宋代,“县令”这一称谓开始出现变化。

由于唐朝后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极其严重,也导致了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严重后果,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们的兵权,而对于如何抑制地方官员的权力也是苦思冥想。

终于,赵匡胤从唐朝的“知县事”职位里受到启发,他索性不再正式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中央派遣官员下去,代理地方的事务,称为“知事”,“知”谐音为“执”,也就是执掌、主持的意思,相应的,以前朝代的县令、太守、刺史等称谓也统统被相应的“知州”、“知府”、“知县”等“知”字头的名称代替。

赵匡胤通过这个办法,逐渐废除了前朝的前朝的刺史、太守、县令等职位,从此,宋代以后在名义上就没有正式的地方官了,地方事务都是由中央派遣官员署理,“县令”和“知县”一字之差,其背后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就会发现,那些明清时代的电视剧里,府县的最高长官都是“知”字头的称呼。

不过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还是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知县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在明清时期,要当上一名知县,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读书人辛苦一辈子,等了一辈子,也没当上县太爷。

在清代,一个人要坐上知县的位置,要么通过正常的科举之路,要么就走买官、举荐的他途。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要一路通过童生试、乡试、会试三大关口,先后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这才拥有成为知县的资格。这每一关都很不容易,几乎都是百里挑一的竞争激烈。

而如果要买官,在清末,捐个知县的价格需要4600两银子,这相当于130个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除非富贵人家,一般人家根本捐不起。

但是,不管你通过科举,还是通过买官,你都是只获得了做知县的资格而已,接下来,你就得排队候选,等待“出缺”。

清朝时期,全国有1500个知县的职位,但是每3年一次的会试会产生200多个进士,再加上6年一次的大挑考试以及不定期的恩科考试,即使在清朝前期,竞争者已经非常激烈,而到了清朝后期,买官之风流行,就把更为庞大的买官者放进了这个等待的池子里。而只有出现在职知县死亡或者去职了,才能补上一个候选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个等待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

郑板桥44岁中进士,中二甲第八十八名,但他在京城等了一年,也没等到朝廷的分配,不得不回到家乡,5年后,他再次入京等待,刚好受到慎郡王允禧的重视,在允禧的推荐下,郑板桥才有机会去范县做知县。

郑板桥运气还算不错,有一个叫刘黎阁的人,候补了26年,很多人候补了一辈子,也没等到上任的圣旨,有个叫王竹的人,候补了20年,好不容易等到了上任荆溪知县的圣旨,却在4天后就去世了。

还有很多人,等了小半辈子,终于等来了官位,但却已经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家财,而他们任职的地方往往相隔千山万水,为了赴任,他们不得不举债上任,上任后,为了还本付息,他们也只能从地方上搜刮民脂民膏了。

知县著名人物

凤台县知县李兆洛(1769(己丑年)~1841(辛丑年)) 清代学者、文学家。

【李兆洛】(1769(己丑年)-1841(辛丑年))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曾任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工诗古文,尤长舆地之学。论文不持门户之见。李兆洛精舆地理、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所作文章,大体上能贯彻自己的主张,如《举业筌蹄序》、《墨卷望气序》、《骈体文钞序》、《皇朝文典序》等,骈散兼济,事理交融。《精法楼祀汪容甫先生记》、《桐城姚氏□坞惜抱两先生传》写得和婉真挚;对桐城派的姚范、姚鼐两人,也表示推尊,不持门户之见。汤成烈《重刊养一斋文集序》评其学:"莫不兼综百家,钩稽历代,研精极虑以出之,凡实事必求其是。"所选《骈体文钞》为历来最好的骈文选本,标举魏晋、六朝宗旨。

李兆洛撰《养一斋文集》20卷,有咸丰二年初刻本,光绪四年重刻本。辑有《凤台县志》《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统舆地全图》,12卷,《地理韵编》21卷,《骈体文钞》31卷等。书学功底极深,尤善行草。《七绝》为行书作品,五十五时所书,为李兆洛之代表作。

【汤显祖】(1550--1616)

汤显祖,明朝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 号海若、老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住所名玉茗堂.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26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 3部诗集名《问棘邮草》。28岁时作第1部传奇《紫箫记》,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后改写为《紫钗记》。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因而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二十年(1592)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并有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感事》诗直接讽刺皇帝醉心求金开矿而造成弊端:"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家居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只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专事写作。

汤显祖青年时便才华出众, 刚正不阿, 拒绝官府对他的拉拢。万历十一年 (1585 年) 考中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万历十八年 (1590 年) , 因上书《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 被降职。后来又因不附权贵而被罢官。他在戏曲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於格律, 作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 (即《牡丹亭》) 《南柯记》《邯郸记》, 作品对封建礼教和当时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的戏剧作家摹拟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和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他与莎士比亚同时所以有"中国的莎翁"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