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的历史是什么 琅琊王氏相关的典故有哪些?
2022-09-05 14:48:20 来源:经济头条
建兴四年(316)十一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寒风呜呜地刮着。晋愍帝司马邺口含玉璧、光着上身坐在羊车之上,从长安(今西安)东门出来,正式向汉国投降。至此,西晋从司马炎篡魏称帝开始,到司马邺被掳平阳为止,一共经历了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四个皇帝,历时五十二年而亡。
西晋灭亡之后,皇族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可以说,东晋是西晋的延续,统治者都是司马懿的后代。然而,东晋的实际政权却不在司马氏手里,而是由王、谢、桓、庾这四大家族轮流掌控,东晋的门阀政治也因此发展到历史的巅峰时期。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说的就是琅琊王氏。司马睿在登基时竟然拉着王导同升御床,要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此一案。王氏显贵,从“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兄弟开始,到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名士王衍,家族子弟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经历了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王导、王敦兄弟协助司马睿南渡、并在建康重建晋室有功,使王家更是名震江东,王氏的门生子弟都被安插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这让皇帝司马睿非常不爽,他试图栽培新人、压制王家势力,结果惹来了王敦的大军,都城建康也被攻破,皇帝根本不是王家的对手。可见,“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并不是夸张之说。据统计,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而且,又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风流雅逸的名士,使得王家不仅在政治上无人能敌,而且在文艺上也声名显著。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东晋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留谢氏。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谢安的堂兄谢尚、大哥谢奕、二哥谢据出仕后,家族的名望与日俱升,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谢安最初其实只想当隐士,高卧东山,狎妓饮酒。可是,谢氏家族于朝中为官之人尽数逝去,谢家需要有人出来支撑门面。谢安还是不想出来,就推出了自己的四弟谢万,结果这个谢万只会纸上谈兵,打了败仗,被朝廷废为庶人。为了家族的利益,谢安只有亲自出马了,后官至丞相,这就是所谓的东山再起。谢安的侄子谢玄也是著名的军事家,有经国才略,他组建的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北府兵功劳甚大;后来推翻东晋、代之以宋的刘裕,则是北府兵的首领。
至于桓氏一族,发迹于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不过,桓氏家族的威望则是由桓彝之子桓温树立的。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有皇亲的光环照耀,更是一个有真本事的能将。当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他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后来,桓温又北伐中原,打败后秦,得以进入洛阳给晋朝的列祖列宗扫墓。这些都是盖世奇功!桓温有点飘了,他想改朝换代,可是又不敢撕破脸面,结果扭捏地把皇帝司马奕给废了,另立了简文帝。桓温在有生之年虽然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这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廷,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庾氏家族则来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庾家的代表人物是庾亮,他因妹妹庾文君嫁给了晋明帝,而入朝担任了中书监,和王导分庭抗礼。晋明帝死后,庾亮以国舅的身份成为辅政大臣。不过庾亮英年早逝,死后由二弟庾冰接替他担任宰相,掌握朝中大权。当时的晋成帝是庾家兄弟的外甥,晋成帝死后,庾冰为了继续以舅舅的身份掌权,没有立晋成帝的儿子,而是立了晋成帝的弟弟,这就是晋康帝。连皇帝都由庾家人拥立,可见庾家在当时有多厉害。庾冰死后,他的弟弟庾翼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基本上掌控了东晋的军政大权。然而,庾家兄弟虽然才能出众,却都活得不长,都是四五十岁就死了,这也是庾氏家族的名气、延续力不如其他三大家族的重要原因。
琅琊王氏相关典故
弹冠相庆
汉代的王吉(字子阳)和贡禹是知心好朋友,人们说:“王吉做官了,贡禹也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入仕为官了”。后来用这个典故指准备做官或者将会得到官员的举荐。
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琳琅满目
琅琊王氏是魏晋时最著名的美男家族。成语“琳琅满目”最早出处, 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还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导在座,在另个屋子,又见到王诩和王澄。出来后,他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
宁馨儿
王衍容貌俊美,风采出众。小时候去拜访山涛,山涛不觉赞叹:“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意思是哪个不起眼的老太婆,竟生下如此标致的孩子。后来,“宁馨儿”一词便成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阿堵物
王衍很不爱财,不爱财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他老婆郭氏贪财如命,他虽然不加干涉,却也非常反感,于是:决口不提一个钱字。某天他老婆好奇心大炽,决心拿老公作个试验。一天,趁王衍睡熟,她让奴婢把钱撒了王衍一卧室,起床后王衍怎么也绕不开,只好大叫:把阿堵物拿开!
情有独钟
晋朝时期,王衍死了年轻的幼子,十分悲伤。山简前往吊唁,并劝王衍说孩子只不过是“抱中物”,不必如此悲伤。王衍动情地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清谈误国
魏晋时代的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贬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清谈误国”之说。王衍只是当时的清谈名士而已,他只是当时晋朝官场的一个代表。
信口雌黄
晋朝清谈家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最喜欢老子和庄子的玄理,清谈时手里拿着鹿尾拂尘,侃侃而谈,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质疑时,他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
楚囚相对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击碎唾壶
王敦虽然身入军营,却不改高雅本性。他时常招聚文人雅士,浅酌清唱,抒怀咏志。酒过三巡之后,他便纵情高歌魏武名篇,难抑心中激情,手中的玉如意不由自主地击打着身旁的唾壶,为自己的歌声敲出相宜的节拍。因为他常常如此激情地歌唱,他家中唾壶的边口全都残破不齐。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王敦举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王导诣台待罪,刘隗劝元帝诛灭王家,周顗为王导仗义执言,而王导不知此事。王敦入石头城放纵士卒劫掠,王敦问王导周顗何如?王导没回答,遂为王敦所杀。事后王导看见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江左夷吾
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是,江左营建始尔,纲纪为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惧,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
东床佳婿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位门客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听到有人去选女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吃饭的,好像没听到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因此后来也称女婿为东床。
入木三分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