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原创资讯 > 正文

洒家指的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鲁智深一直自称洒家 禅杖是什么?

2022-09-05 15:26:48 来源:经济头条

洒家的读音是sǎ jiā,就是我们的意思,是宋元时代的时候北方地区的一种方言,只是不是很正规,比较粗鲁。在《水浒传》里面有不烧的人物自称为洒家,频率最多的就是鲁智深了。鲁智深在是陕西延安当过提辖官,因为在那里待的时间很长,所以可能是因为受关西地区的文化影响,也习惯了那边的方言,就自称洒家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在原著里面的描述,鲁智深出生的地方是在渭州,也就是甘肃平凉,所以“洒家”这个自称在施耐庵的眼里就是关西人的代表。所谓“关西”,关代表着函谷关,函谷关以西是秦国的底盘,以此划分关西秦国和关东六国,所以说关西就是今天的陕西,洒家就是起源于那里。作者用洒家一词呢也来代表鲁智深这个人比较随和,在那个阶级分明的时代里面,这个是属于下层的人才会说的口语,一般这样说的人都是比较豪爽的,也是比较好相处的,就好像是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就不会给别人造成压力,官架子什么的都没有,那么不就更加随性了嘛。

其实写水浒传的作者也是从细节上面处理了这个称呼,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记载着这么一句话“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呢就是说大家都是平平凡凡的人,都是不喜欢处在一个低于别人的位置。但是水却和人不一样,它总是喜欢往低处的地方走,结果成了汪洋大海。鲁智深的名字里面有深的字眼,深里面就是有三点水,旁边的又是探的一边。也是指代着这个人物啊,就像是水一样,是往下探求而去的,和那些一心想要往上面爬的人不一样。鲁智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本来做着一个提辖官,但是他却为了救金翠莲父女两个平民,打死了镇关西,官职也随之被废除,这样子的鲁智深不就是向下走吗,他走到了下层老百姓的行列中。

还有一个向下的说法就是语言上面显得比较粗俗,这个称呼是非常的不受上层阶级喜欢的,所以下层阶级的就更加能够接受一点。也暗喻了鲁智深的身份是从上面往下去的,向着广大老百姓,更加符合老子中道的要求。后来的梁山聚义,鲁智深并没有去追名逐利,而是一定要替天行道,匡扶正义,108个好汉那是死伤惨重,只有二十七个人活着回来,而鲁智深却是毫发未损,立下了大功,可惜鲁智深不愿做官,辞官走掉了。后来有一天鲁智深听到了寺庙外面有巨大的声音,以为有人来攻打他们,他拿起了禅杖就要出去上阵杀敌。结果却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敌人,只有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原来是钱塘江大潮啊。

回寺庙后的鲁智深让小和尚给他少了热水,等他沐浴完以后,沉思了好久,在书桌上的白纸上写下“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不断向下,如水探索,后来听到了潮声突然顿悟,转而圆寂。鲁智深在圆寂以后,宋朝的政府为他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径山大惠禅师为鲁智深遗体举火的时候还说了一句“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这是对鲁智深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鲁智深得道的经历总结。

作者用“洒家”这么一个词语点出了鲁智深的性格特点,也因为这个自称决定了鲁智深的将来走向。向下探索的水会凝聚成汪洋大海,然后在太阳的照射下又回到了天上,云朵又将甘霖施给大地,予万物以生机。鲁智深就像是水一样,不断的向下走,走到最低处,识破一些世俗,领悟物极必反,体现出了施耐庵的良苦用心。

禅杖

佛门中的禅杖绝不是如《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种方便铲式的兵器,而是禅门之中,在坐禅时用以警睡之具。《释氏要览》中说:“禅杖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垫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用这种“禅杖”触击禅者,不会感受痛楚,但能苏醒精神,防止座中入睡。《十诵律》曰:“若故睡不止。佛言:听用禅杖。取禅杖时应生敬心。云何生敬心?言:以两手捉杖,戴顶上,应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筑。”《资持记》下二之三曰:“禅杖竹苇为之,长八肘。下座手执巡行,有睡者点起付之。”今以泛称僧所用之杖也。刘基诗:“过桥禅杖落,坐石袈裟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