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原创资讯 > 正文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什么 孟姜女哭长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2022-09-05 16:29:33 来源:经济头条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河北北部的万里长城脚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万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七天七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后来称作一段爱情佳话。

孟姜女哭长城创作背景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说明她遇见齐侯为的是迎柩;“哭之哀”三字又涂上了感情的色彩了。

其次是《孟子》上的淳于髡的话。他道:”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他把杞梁妻的哭和王豹绵驹的歌讴同举,并说她 哭夫而变看国俗,可见齐国唱她的哭调的风气很盛行的。据战国时的记载,雍门周以哭见孟尝君孟尝君为之流涕狠戾;韩娥过雍门,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其后雍门人善放娥之遗声:可见齐都中人的好唱哭调原是战国时的风气所以我们可以怀疑淳于髡这话是倒果为因的:因为齐国有此风气,所以成了杞梁之妻的哭;她的哭中,原有韩娥们的成分,她的故事中加入的哀哭一段事原是战国时音乐界风气的反应。

接着西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

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