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焦点速读
2023-04-20 10:25:47 来源:湖北日报
□ 黄涛 彭宇
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国家构建区域创新高地的重大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应着眼于“高”,落实于“效”。
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雁阵效应”。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应该是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武汉人才总量超过285万,连续五年实现人才净流入,但能够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创新、承担战略科技任务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且存在创新人才流失、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不足等问题。应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引用育留”机制。一是优惠政策“引”才。坚持以“高精尖缺”为人才引进标准,探索“离岸引才”“飞地引才”等柔性引才政策,鼓励引导科技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二是优化制度“用”才。提供必要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平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委托制”等项目形式“选贤用能”。三是优选团队“育”才。打造“头雁引领、群雁竞飞、雏雁展翅”的人才雁阵格局,使“尖、高、中、青”四个层次科技人才各得其所,培养造就更多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四是优良环境“留”才。继续实施武汉英才“拔节行动”“百万大学生留汉”等计划,营造人才宜居宜业宜发展的大环境。
【资料图】
吸纳“高富集”创新资金,形成“催化效应”。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应用,再到市场开拓、产生效益和投资回报,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应提高政策扶持精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继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激活资本集聚“内动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设立科创培育基金,完善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和强劲动力,实现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聚集“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溢出效应”。高能级创新平台是体现国家使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支撑。当前,湖北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仍存在高层次平台数量偏少、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要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在鄂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机构平台支撑作用,强化区域特色平台建设,加快建设9家湖北实验室。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在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财政支持方式、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知识和技术的产出、扩散和溢出效应。
建设“高规格”战略科技力量,形成“策源效应”。战略科技力量是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坚实支撑。在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和具有行业主导地位的科技领军企业等与先进发达省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原创科研成果数量较少、拥有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科技企业数量不足。因此,要加快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技力量。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未来所向,聚焦光电、生物、量子等战略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一批重大成果和科学技术“从0到1”的重大突破,努力在更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以硬核科技实现“换道超车”。
厚植“高质量”创新生态,形成“梧桐效应”。创新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也需要合适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的创新生态,使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武汉创新创业创造氛围不浓,创新生态环境亟需优化。一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务环境、科研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做优“政策链”“服务链”。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依托政务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申请、项目申报、生活保障等服务,系统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全流程服务链条,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二是要培育创新创业友好型文化,包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荆楚文化;创业致富、产业第一的创业文化;重商、亲商、悦商的商业思维;信用至上、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合作共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胸襟;优势互补、互惠协同的共生理念;容错纠错、允许失败的宽容情怀。
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形成“集群效应”。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也应是科学研究主体。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决策者”“出题者”“研发者”“引领者”“出资者”角色。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推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形成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支持中国信科、华工科技、东风汽车等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万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形成“裂变效应”。科技成果只有通过高效能转化,才能将城市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武汉科技创新主要依靠“科研院所主导型”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供给缺乏市场需求与产业需求导向,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墙内开花墙外香”等问题。必须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鼓励中央在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主动引进外部先进成果,鼓励企业与外部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优先转化。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院所解题、市场判题”的需求传导型“定制化科研”模式。
打造“高势能”创新极核,形成“虹吸效应”。武汉对所处的长江中游经济带周边城市和省份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相对较弱,对省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承载力和集聚力不强,难以创造出北京之于京津冀、上海之于长三角的集聚效应。应加快推进开放融合创新,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打造东湖科学城创新极核,推动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带动科技强省全域创新。促进武汉与长沙、南昌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协同创新,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