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原创资讯 > 正文

曾屡次濒临破产,洛克希德.马丁如何成长为军工巨头?

2023-06-11 00:24:06 来源:观察网

作者:季风/编辑:冷小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洛克希德·马丁在当今世界可谓声名赫赫!作为美利坚军事工业当之无愧的王者,洛克希德·马丁为美空军不断提供各种先进装备。现在美军最先进的两款战机F22猛禽和F35闪电Ⅱ都是该公司的产品。

实力强劲,但洛克希德·马丁这个名字的历史并不长。1995年,致力于战斗机研发的洛克希德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所以洛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90后。不过现在的洛马更像是洛克希德延续,因为它的飞行器业务主要集中在战斗机领域。

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前面的马丁则是以轰炸机见长的存在,而且是美国航空工业的元老。威廉·爱德华·波音,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唐纳德·道格拉斯,劳伦斯·贝尔……一大批美国航空史上的大人物都曾经效力于马丁公司。抗战初期,中国空军远征日本本土的行动中,使用的就是马丁公司的B10轰炸机。

B-10轰炸机

进入喷气时代后,马丁屡次在项目竞争上受挫,逐渐边缘化。1961年,马丁公司被玛丽埃塔公司合并,一代传奇终结。

马丁春秋鼎盛的时候,洛克希德还是一家在生死线上徘徊的小企业。1912年,劳黑德(Loughead)兄弟(哥哥马尔科姆、弟弟艾伦)在旧金山创立了艾尔科水上飞机公司。在航空业刚起步的时代,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不过大多没有幸存下来。劳黑德兄弟与那些倒闭的同行相比,无疑幸运得多。

劳黑德兄弟

1915年,在欧洲被战火硝烟吞噬的时候,兄弟俩则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产品——G型水上飞机。采用木质结构和布料蒙皮的G型是当时美洲大陆上最大的水上飞机。不过尴尬的事情随之而来,G型飞机找不到合适的买主。兄弟两人只能把自己的飞机带到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靠搭载游客升空游览的的方式赚到了第一桶金。

靠着这笔钱,劳黑德兄弟在1916年把公司迁到了圣塔巴巴拉,并从伯顿·罗德曼等商人的手里筹到了启动资金,注册成立了劳黑德飞机制造公司。新公司成立,新产品研发也随之进行,一款能够搭载10名乘客的F1型水上飞机。与此同时,一位牛人,后来创立诺斯罗普的公司的约翰·诺斯罗普加入了刚成立的劳黑德公司,负责机体和机翼的设计工作。

诺斯罗普

1918年3月,F1实现了首飞,成为当时尺寸最大的水上飞机。4月,F1又创下了一项纪录:3小时零1分的时间飞完了340公里的距离……这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在当时却是十分惊人的速度。因为这项记录,F1被美国海军看中,并最终收入囊中。

初尝胜利果实的劳黑德公司决定趁热打铁,推出S1型运动飞机。这款运动飞机整体设计优良,外观更是动感流畅。一战此时结束了,大批从军队退役下来的双翼战机如潮水般涌入了运动飞机市场。这些曾经的军用飞机不仅性能出色、可靠,价格也是十分的低廉,S1的目标客户一下就被吸引了过去,迟迟打不开销路,公司的经营也受到影响。

劳黑德只能放弃自己开发飞机的计划,转而给寇蒂斯公司打工,为美国海军生产HS2L水上飞机。没想到的是,寇蒂斯公司的这款飞机只收到两架的订单就没有下文了。两架飞机带来的利润根本不足以让公司继续经营下去。1921年公司破产,作为设计师的诺斯罗普也只能跳槽,到道格拉斯公司继续工作。

1926年,弟弟艾伦筹集到一笔资金东山再起,公司名字也从劳黑德改为了洛克希德。关于改名的原因,众说纷纭,接受度最高的说法是劳黑德的发音和美式英语中的木头脑袋(Log Head)相同。

公司重新开张,出走的设计师诺斯罗普也回来了。他设计的织女星客机一经推出就反响热烈,尤其是一些顶级飞行员更是对其极为青睐。人类首次飞越北极、首次飞越南极大陆、首次单人环球飞行都是由这些优秀的飞行家驾驶织女星完成的……

织女星5B

短短几年,128架织女星被投放到市场。销售上去了,但是公司却在1929年被底特律飞机公司收购。创始人艾伦因此退出,担任总设计师的诺斯罗普也再次离开,由杰勒德·伏尔梯接任总设计师。

换了老板和总设计师的洛克希德一边设计货运飞机,一边继续从事客运飞机的研制。织女星的生产被延续下来,新型号天狼星也进展顺利,并再次创造了纪录。

1931年,底特律飞机公司最终在大萧条的冲击下破产,洛克希德再次走上命运的十字路口。此时,三位金融家——罗伯特·格罗斯、卡尔·史克威尔、罗伊德·史帝尔曼,出现了。他们看中了洛克希德,共同出资4万美元买下了这家公司,并决定由罗伯特·格罗斯负责洛克希德的经营。

大萧条

作为金融家的罗伯特·格罗斯虽然不懂航空设计,却准确把握住了航空工业的发展趋势。在他看来的,织女星系列的辉煌不可能永远持续,未来的市场属于载客能力更强、双发的全金属飞机。后来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靠着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判,重新起步的洛克希德于1933年推出全新的商业飞机——伊莱克特拉,成为当时全金属小型客机的标杆。更重要的是,在这款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发掘了一位天才级的设计师——克拉伦斯·伦纳德·约翰逊,绰号凯利。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凯利·约翰逊,在伊莱克特拉最初设计模型在密歇根大学进行风洞试验时,就大胆指出其设计存在的问题。因而获得了时任总工程师霍尔·希巴德的赏识,顺势加入了洛克希德。而他也不负众望,刚入职就成功解决了伊莱克特拉的稳定性问题,为这款飞机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他设计的双垂尾和方向舵布局被该系列及其改进型一直沿用。

凯利·约翰逊

此时的洛克希德虽不至于马上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却依然艰难度日。和寇蒂斯、波音这样的巨鳄相比,此时的洛克希德依然弱小无助。设计的21款飞机中,只有8款投入商业生产,总产量仅为277架,其中196架还是木质飞机。

从公司起死回生的1933年起,到1936年的3年间,不到80架的伊莱克特拉是公司全部的生产任务和收入来源,全公司的流动资金只够1个月的运作。搞不好,公司又双叒叕将陷入停发雇员薪水的窘境。

1936年,全世界的目光被西班牙内战吸引的时候,洛克希德发展迎来了转机。先是日本的“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大手笔的订购了一批放大版的14座伊莱克特拉,公司的燃眉之急得以解决,生产线的运转得以维持。

两年后的1938年,有一笔巨额订单砸在洛克希德头上。来美国寻求飞机的英国人在看到洛克希德繁忙的生产线后,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英国人选中了伊莱克特拉改进而来的哈德森轰炸机,大手一挥甩出一份200架的超大订单,与洛克希德之前11年的生产数量相差无几。

不久,洛克希德又在美国陆军航空队的X608号竞标中获胜。作为竞标胜利的产物,后来大名鼎鼎的P38被设计了出来。这款双发、大航程、大载重的战机火力强劲、结实耐用,在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中,美军击落敌机最多的王牌飞行员的座驾就是P38系列。

P38战斗机

战争带来的巨大订货量,让洛克希德摆脱了随时会破产的尴尬处境,在继续升级改进现役机型的同时,开始了新型飞机的研制生产任务。为了保证自己始终走在航空工业的前沿,1943 年, 总工程师克拉伦斯 “凯利” 约翰逊,选了 23 个最好的设计师和30个工程师在一个有恶臭的塑料工厂旁边,建立起洛克希德创新的灵魂——臭鼬工作室(俗称臭鼬工厂)。

这个臭鼬工厂全面负责创新的各个方面,大到工厂的组织结构,小到某个产品、技术的改进、迭代……。臭鼬麾下的各个工种和设计师直接向决策者负责,领导层可以迅速作出主要的技术决定,不需要逐级汇报的流程,大大节约了时间。整个过程也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的打扰,流程简单而顺畅。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臭鼬工厂可以快节奏、高效工作。

虽然战后初期,洛克希德依然比不上寇蒂斯、北美、共和这些称霸一时的王者,但进步神速。美国第一款实用喷气式战斗机F80、U-2高空侦察机,SR-71“黑鸟”高空超音速侦察机,或是F-117 隐形战斗轰炸机……每一个都如雷贯耳。

U2侦察机

与此同时,洛克希德也并购一些有一定技术实力,却遭遇各种问题难以继续维持的公司。比如F16的生产商通用动力公司战斗机分部(曾经的康维尔公司)、发明实用武装直升机的西科斯基公司……

1990年代,洛克希德凭借F22把呼声最高的F23“黑寡妇”斩落马下,诺斯罗普·格鲁曼从此基本退出战斗机研发领域。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中,再度凭借F35的前身X35将波音的X32打倒在地,波音公司从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麦道)那里继承的战斗机研发能力损失殆尽,鬼怪工厂也不复当年之勇。

F-35战斗机

至此洛克希德马丁成为美国航空工业的王者,再也没有哪家美国公司能挑战它。这究竟是好是坏,只能由时间来回答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