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播报:播撒文明种子 建设精神家园
2023-06-23 10:49:59 来源:海外网
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新屯南村景色。马德良摄
浙江丽水市缙云县官店村文化礼堂内,村民在排练节目。李咸德摄
浙江嵊州市北漳村文化礼堂开展端午主题活动。竺华英摄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文化礼堂内,老师教孩子们唱京剧选段。张 斌摄
在浙江农村,如今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农村文化礼堂,无论平日还是假期,从清晨到夜晚,一座座或古朴或现代的文化礼堂里人来人往,唱歌、跳舞、打球、看书、写字、听戏……农民的日常生活浸润着文化的味道,群众自豪地称文化礼堂是自家的“村庄客厅”,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浙江省在深入推动“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从2013年起在全省打造农村文化礼堂,让文明有礼的时代风尚激发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让文化的力量成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在之江大地迈向现代化的壮丽诗篇中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篇章。
以文化人,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多写一个字,少打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张牌桌;多一场演出,少一场纠纷”。近年来,浙江农村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与变化相关的,是遍布田野乡间的农村文化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加强和改进基层工作的一大创举。曾几何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农村有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生活贫乏、社会矛盾增多、封建迷信抬头、精神文明滞后等问题。
“我们不但要环境美,还要心灵美!”2013年,在推进“千万工程”大力整治农村卫生环境的同时,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农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引领实现“心灵美”。
浙江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时注重融合发展,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村基层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等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纳入进来,使文化礼堂功能更全、服务更优、魅力更足。“文化”加“文明”,文化礼堂把新风尚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一段重建乡村基层文化生态、厚植乡村文明土壤的文化之旅由此展开。
“咱们东风村,人好民风淳。家宴唱主角,山乡育新风……”在浙江长兴县煤山镇东风村文化礼堂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跟着志愿者学唱乡风文明诗歌。长兴县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围绕移风易俗开展文艺排演、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向农民群众讲清楚为什么要移风易俗,移什么样的风、易什么样的俗,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文明新风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创新手段开展理论宣讲,使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情景剧、快板、器乐配唱、沙画说故事……近年来,浙江宁波市“鄞铃”文艺微党课宣讲团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深受基层党员群众欢迎。鄞州区横溪镇金峨村村民朱裕仁说:“宣讲十分接地气,像我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也能听得懂!”
青山环绕、绿水奔流,粉墙黛瓦、青石小路,歌声飘扬、小吃飘香……走进江山市大陈村,游客们无不为这里整洁的环境、悠久的文化、古朴的建筑而沉醉。但他们不知道如今入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的大陈村以前却以脏乱差而知名,房屋破败、污水横流,令村民叫苦不迭。而更让人忧虑的是,村里人心不睦,邻里纠纷不断。因为心不齐,村里什么工作都难以推进。
“怎样才能改变?”时任大陈村党支部书记的汪衍君想到了唱歌。大陈村素以德孝文化而知名,继母40年寻找失散继子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2008年,以这个故事为题材,江山市第一首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在大陈村诞生了。在汪衍君带领下,村里男女老少人人学唱、人人会唱。没过多久,汪衍君惊讶地发现,村民脸上的微笑多了,彼此关系融洽了,村干部上门动员拆除违章农家乐和鸡窝猪圈时的阻力小了。
到今天,这首歌发展成一台戏《大陈见面》,由村民担任主演的这台戏在村里有300多年历史的祠堂里上演了100多场。沉浸式的演出与观众毫无距离,感人肺腑的故事令游客不时拭泪。“有不少来我们村研学的孩子看了戏,边哭边说‘一定要孝敬父母’。”汪衍君自豪地说。
文化氛围引来八方宾客。现在大陈村每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6万余元,村集体收入从当年负债68万元到今天每年收入100多万元。
“乡村治理说到底是治理人心,而文化正是打开村民心门的钥匙。”汪衍君说,“通过建设文化礼堂把村民的心凝聚起来,使我们能把精力集中在发展上。大陈村能有今天的变化,文化建设是关键。”
与汪衍君深有同感的是绍兴新屯南村党总支书记陈国荣。
“曾经有段时间,村里的文化活动比较匮乏,乡情淡薄,也常有一些赡养、邻里关系的纠纷出现,影响着乡风民风。”陈国荣说,文化礼堂的建设使村里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一方面让乡亲们的农闲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从打牌换之以跳舞、歌唱、看书;另一方面,文化礼堂大力宣传能人、善人、好人,村民都以上榜为荣,就把大家心中最淳朴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邻里和睦等美好品德激发了出来。
“身边榜样的事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陈国荣说,“现在人们都夸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好、礼堂服务好、村民精神面貌好,一些大学生也选择回到家乡。”
1996年出生的韩童现在是村里的社工,“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屯南村人,这些年看到家乡实实在在的许多变化,尤其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让我特别愿意回来。”韩童介绍。
以文富民,推动文旅融合,用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几多山水缘,又见江南春。心跟歌声走,梦随画卷醒。几多艺术美,潇洒写人生……”茶园漫山,村歌悠扬,这首《画外桐坞》描绘的就是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村子有上千年历史,因当地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
刚一走进村子,就遇到了农民傅剑华,村里人都称他“牛哥”。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他,如今开着一个裱画铺,还经常舞文弄墨,作品有模有样。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之前对艺术一窍不通。”憨厚的“牛哥”拿出刚刚创作的一幅《竹》,“受老师熏陶和悉心指导,我慢慢开始学习裱画、书法、绘画。到现在已经坚持7年了。”
类似“牛哥”的村民还有不少,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展览在古色古香的外桐坞村文化礼堂里。“文化礼堂定期邀请艺术家给村民上课,现在从小学生到80多岁的老人,比起唱歌跳舞,大家更喜欢文墨,有事没事写上几个字,画几张画……”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厉萍说。
这些年,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的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工作者,纷纷来到这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小村,开设工作室、美术馆,也经常给村民上课,亦师亦友。
渐渐地,越来越多从没接触过艺术的村民加入文艺队伍中,他们与艺术家在村里一起画墙画、设置艺术装置,装饰装修农房,开设艺术主题民宿,在民宿中增设艺术公共空间……把整个村子装点得典雅精致,俨然是一个文化艺术创意村庄。
为了吸引更多城市里的艺术家,并鼓励村民学习书画,村里新建或改建了美术馆、艺术公社、年糕坊等6个高品质的阵地,供学习培训、举办展览、交流切磋。
艺术气息浓厚的“画外桐坞”,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目的地。“每月我们都有农夫市集,村民和艺术家一起售卖作品和农产品,日流量平均超过1万人,拉动消费100万元左右。”村党总支委员李强说,游客漫步小巷茶园、沉浸在文化礼堂和美术馆,“乡村旅游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未来潜力无限!”
白天扛着锄头下地,晚上拿着画笔作画,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800多名村民中有300多名是“农民画”创作者,“余东村农民画”享誉国内外。这座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因画而兴、因画而名,更因画而致富、因画而文明。村子和乐静美,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
今天的余东村除了卖画之外,还做起了版权贸易,农民画与陶瓷、服装、丝巾、农产品等相结合,极大拓展了农民画的发展空间。“以前我们村的面条就是塑料袋包装,现在换上了农民画包装,一下子就能多卖十几元呢。”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说。
“农民画带给我们的好处真是太多了!”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肖美仙一提起农民画就乐得合不拢嘴。肖美仙是从外村嫁过来的,先是种了10年西瓜,后来又去上海打了2年工,前几年听说村里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变化很大,她将信将疑地回来了。“真的啊,来玩的游客多得不得了,今年‘五一’假期,我卖妈妈饼,一天卖了700多张,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加上其他饭菜,一天营业额超过2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强多了!”
如今,余东村文化礼堂变身为农民画展厅,各类文化活动按月按周安排,接连不断。各种研学旅游、乡村民宿相继开办。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融为一体,共同建设这片诗画之乡。
“今后余东村将紧紧围绕农民画这一核心,串联区域内文化空间,整合文化要素资源,打造‘全空间、全人群、全时段、全内容’文化礼堂,加快走出一条以文化礼堂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沟溪乡人大主席汪凤花说。
以文聚民,赓续乡土文化,再现古老民俗风情
20名男男女女手持花灯,或花海翻波、或祥云飘忽……在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的文化礼堂,一段精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灯舞(上舍化龙灯)表演,千变万化,传递“福禄和合,益寿延年”之意,引来阵阵喝彩。
上舍村文化礼堂突出传承和弘扬“龙”文化,包括龙舞文化博物馆、龙文化广场、龙文化长廊。礼堂内,上舍化龙灯、安吉竹龙、桐庐棕龙、淳安草龙等浙江省内非遗项目纷纷汇聚于此。
73岁的杨海人是灯舞(上舍化龙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我从小就听爷爷讲化龙灯的故事,直到1991年,失传33年的化龙灯被重新挖掘整理出来,成为村子里再也离不开的精神寄托。”杨海人深情地说,“现在每年的春节、端午,化龙灯都会挨家挨户串门送福,热闹得很。”
杨海人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礼堂,村里来参观、体验的村民多了,远方来的游客也多了。“在文化礼堂,我们会手把手教年轻人学习化龙灯制作和龙舞表演,深入了解舞龙文化。每逢节假日,广场上都少不了舞龙表演。每次演出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乡亲和外地游客前来观看。”
“现在村里男女老少,基本人人都学、人人会舞,村民积极性非常高,都很自豪,也更加自信了。”80后大学生、上舍村村干部杨斌说,小时候每到春节,就会跟着舞龙队走街串巷,“看到化龙灯,就感到年味儿来了,欢乐和喜悦就来了”。2012年毕业回到家乡后,他跟着杨海人学习,并正式加入了舞龙队,“现在表演队伍有近百人,随时都能舞起来,表达对更美好未来的追求。”
丽水市庆元县月山村是享誉全国的“乡村春晚”发源地。1981年,月山村几个喜欢文艺表演的农民模仿央视春晚自编自导自演了“月山春晚”,这是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推动下,“乡村春晚”开始向“村晚”嬗变。据报道,到2022年,全国举办“村晚”活动约1.2万场、参与人次约1.18亿。
立足全国“乡村春晚”发源地优势,月山村打造村晚系列特色主题展馆,将村晚文化、草根文化、乡土文化贯穿始终,月山村晚在文化礼堂的交映下,不断注入新的血液、缔结新的硕果。在月山村,文化礼堂成了村民的生活剧场。每到“村晚”上演,容纳千人的文化礼堂座无虚席。“接下来,我们要聚合政府、企业、乡贤、基层百姓等社会各界资源,让各类好声音在文化礼堂响起来、唱起来,让百姓的掌声和笑声在文化礼堂鼓起来、传起来,使文化礼堂助力老百姓‘精神共富’。”月山村党总支书记吴亦健说。
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文化礼堂已成为传播文明风尚、丰富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如今,浙江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等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局面生动呈现、活力凸显。(记者 张 贺 郑海鸥 刘军国)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23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