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矽智能赴港IPO背后:两年累亏超3.5亿美元 研发支出超过营收的3.35倍
2023-07-09 10:57:24 来源:华夏时报
英矽智能会成为AIDD赛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
【资料图】
近日,AI制药(AIDD)赛道企业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英矽智能”)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为其保荐人。业内人士称,若此次IPO进程顺利,英矽智能将成为国内AI制药第一股。
记者了解到,2014年,英矽智能诞生于美国的一间实验室,直到2019年才在国内分别成立香港公司和上海公司。根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2年,公司虽然营收增长539.6%,但亏损扩大超71%,两年累积亏损达3.53亿美元。而报告期内,英矽智能的累积研发支出是其累积营收的3.35倍。为此,记者联系英矽智能方面,试图了解未来公司的商业化进展及扭亏相关部署。英矽智能方面回复称,“目前阶段不便讨论相关话题”。
事实上,英矽智能目前暂无商业化药品营收,其收入主要来自医药研发的服务。而纵观整个AI制药赛道,也并没有一款AI研发的药物上市。AI制药赛道,究竟是未来制药产业的新风口,还是技术伪装下的泡沫?对此,一位不具名的同业公司创始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药物研发通常需要10年以上时间。因此,对于AI技术研发新药大众需要给予更多耐心。”
而在漫长的等待中,上市或成为AI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前2021年底,坊间传闻英矽智能申请赴美国上市。对此,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高科技医疗企业,业内有早期靠融资、发展靠上市的说法。这源于其依赖研发的特性,注定对资金需求极高。但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企业盈利不好,二级市场难以升温。”
两年累亏超3.5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英矽智能是一家AI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为医药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人工智能软件。在管线开发进程中提供端到端的高效解决方案,利用专有Pharma.AI平台,横跨生物、化学及临床开发领域,加速新药的发现与开发过程。
2014年,Dr.Alex Zhavoronkov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兴技术中心创立英矽智能。直到2019年,其在香港设立总部,同时于上海注册公司。Alex Zhavoronkov为法定代表人,任峰作为执行董事及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据悉,任峰曾任美迪西(688202.SH)高级副总裁,葛兰克素史克董事、神经退化DPU化学负责人。
业绩方面,招股书披露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报告期内,英矽智能收入分别为471.3万美元、3014.7万美元,增幅达539.6%,两年累积营收3486万美元;同期毛利率分別为100%及63.4%。
然而在业绩增长背后,其亏损额度也在持续扩大。年内亏损分别为1.31亿美元、2.22亿美元,两年累积亏损达3.53亿美元,亏损扩大超71%。对此,英矽智能表示,“亏损主要是由于研发活动产生的开支及与营运相关的开支所致。预计随着继续投资内部药物研发计划及综合技术平台,营运开支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大幅增加,预期未来几年将继续出现净亏损以及负经营现金流量。”
但事实上,英矽智能不仅累积研发支出是其累积营收的3.35倍。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英矽智能研发开支分别为3848.9万美元、7817.5万美元,累积达11666.4万美元;同期行政开支分别为1368万美元、1544.2万美元,累积达2912.2万美元。
行政开支占比超营收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其行政总开支也超过了营收的一半。据悉,同类AI制药公司尚无公开数据,对比新经济思维研究所研报数据,近20年时间,18家大型美国制药公司销售、一般和行政支出(占收入的份额)从35%下降到27%。
记者了解到,英矽智能计入的行政开支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专业及咨询费用及其他。具体来看,上述科目分别占比为2021年度的35.4%、27%、26.1%、11.5%;2022年度的36.5%、18.1%、33.9%、11.5%。
对上述行政支出,英矽智能表示,报告期内共有318名雇员及顾问,包括合共261名雇员及顾问。雇员及顾问遍布全球各地,且高级管理曾大多在中国境外。其中8名位于香港总部、138名位于上海、20名位于台北、18名位于苏州。
而知名财税审计专家、江苏四维咨询集团首席咨询师刘志耕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称,“如果企业行政支出占比较高,意味着企业发生的费用金额比营业收入金额大。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属于前期资金费用投入大,为以后收入大幅增加打下基础;二是费用支出大于收入,企业效益不佳出现亏损。”
单靠药物研发服务盈利
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英矽智能来自药物研发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8.2%、95%,来自软件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1.8%、5%。其中,药物研发服务来自研发合作,包括来自预付款项及其他基于成功开发里程碑的款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来自与其专有的生成式AI平台(即Biology42、Chemisty42及Medicine42)的授权部分相关的订阅费。
这意味着英矽智能的主营业务是围绕在卖平台卖服务上,药物研发的业务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与此同时,业内不断有质疑声音涌出。AI至今仍未成为制药领域的颠覆者,只能是作为“辅助”选手登场。
“生命健康领域的技术大都需要较长周期的开发和验证。尤其制药更是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从长期来看,我们非常期待第一、二批AI参与研发的药物获批上市。对于AI技术在药物研发应用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及终点验证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上述同业创始人称。
而就英矽智能产品管线分析,招股书披露其核心产品是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也称INS018_055)。据悉,该药主要通过抑制剂TNIK治疗纤维化相关适应症,TNIK是通过其Pharma.AI平台识别的新型抗纤维化靶点。其中,ISM001-055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进展最快。
6月27日,ISM001-055获FDA批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批患者给药。这也是目前在公开数据中AI制药领域研发进度最快的产品之一。ISM001-055从最初立项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提名,包括早期靶点确认、临床前苗头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优化等过程,仅用了不到18个月的时间。
但对英矽智能而言,ISM001-055成功上市后面临的挑战也并不少。如勃林格殷格翰的BI 101555已处于临床III期,还有Norfolk and Norwich University Hospitals的Lansoprazole也处于临床III期。在国内,东阳光的HEC585与众生睿创的ZSP1603也均处于临床I/II期。
据悉,英矽智能此次IPO募资的资金将部分用于除ISM001-055外的其他候选管线药物的临床研发。招股书披露,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共建立31个内部管线,涵盖29个药物靶点。虽然英矽智能不可能有能力自己将这31条内部管线全部推进,但其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在研产品一般在12个月进入IND,明显快于传统方法研发药物的行业平均水平4.5年。
此外,招股书中风险提示称,公司未来增长将取决于候选药品的商业化的成功与否,这也会对公司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但新药研发、临床实验及商业化过程中的多重不确定性都是公司经营面临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