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 人物访谈 > 正文

多种刺激措施收效甚微 日本经济复苏难求“灵丹妙药”

2023-07-31 07:56:04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以来,日本政府持续推出经济刺激措施,包括鼓励企业加薪、试探性地调整货币政策以及促进消费的拉动措施等。然而,这些举措收效甚微,并未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日本内阁府近日发布的年中预测显示,由于出口放缓等因素可能对经济造成下行压力,预计2023财年日本GDP的增速为1.3%,略低于年初1.5%的预估值。可见,日本经济难求“灵丹妙药”促使其快速走出低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强制加薪”或影响企业稳定

由于日元疲软和进口价格上涨推高了生活成本,日本政府已将薪资作为其政策议程的关键内容。考虑到加薪可能带来支持率上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已多次呼吁日本企业推行超过通胀增速的薪资上涨,以帮助日本家庭应对由燃料和原材料价格飙升带来的生活成本冲击。但是,加薪势必要触动日本企业赖以生存的“内部留保”(指企业在扣除租税、分红、奖金、借款等之后手中留存的利润金额),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内部资金存款”。

应该说,日本企业在经历了地震海啸、世界金融危机、泡沫经济崩溃、新冠疫情等冲击之后依然能够存活下来,就是因为企业本身的巨额“内部留保”起到了关键性的压舱石作用。但是,日本政府和社会对于企业拥有如此巨额的“内部留保”颇有微词,认为企业既然这么有钱,应该多分一点给员工。只有员工涨了工资,才能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评论指出,指望加薪给日本经济抹上“浓墨重彩”或许只是日本政府的“一厢情愿”。企业有自己的打算和顾忌,对于包括加薪在内的国内诸多方面的投资,一直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日本企业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杀鸡取卵”还是“以卵孵鸡”?如果企业没有巨额的“内部留保”,经营不可能如此稳定,技术研发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投入,员工的饭碗也不可能如此稳固。所以,与其“坐地分钱”,不如“长期共享”。只有企业稳定,才会有国家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加薪,应是企业自发的行动,而不是在政府主导下强制推行。企业在朝着自主加薪方面运作的同时,需要日本政府为此创造必要的推进环境和条件,包括减税、放宽既有限制措施、加大设备投资的力度等。如果日本政府在此方面不作为,只是一味寻求让企业加薪来摆脱经济困境,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反过来会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那么日本政府曾经对国民许下的改善经济的诺言也将成为空谈。

货币政策调整“如履薄冰”

工资增长数据也是日本央行密切关注的关键趋势之一,因为加薪幅度会影响日本通胀,进而促使央行考虑是否应该以及何时调整超宽松的货币刺激政策。植田和男正式就任日本央行行长后,日本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大幅转变成为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植田和男曾对媒体表示,当前的货币政策是合适的,在当前的形势下有必要继续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基于经济基本面和物价波动的现状和前景所作出的判断。但是,日本央行已经意识到超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长久之计,只是在短期内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有太多的现实难题。当前,欧美主要国家普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给日本货币政策调整带来诸多不确定性。若政策调整操之过急,恐给目前复苏乏力的日本经济造成巨大风险。但从中长期看,日本央行做出适度政策调整已是势在必行,时间节点的选择是关键所在。

超宽松货币政策曾助力日本经济驱散金融危机的阴霾,并给金融市场注入了一定活力。2001年日本经济增长停滞,日本央行首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特别是2013年以来,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比如负利率,量化宽松升级为量化和质化宽松,收益率曲线控制等。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日本是目前唯一仍在坚持负利率、采取收益率曲线控制调控长期国债利率的国家。疫情持续的三年时间里,日本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克服通货紧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其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功能下降和日元大幅度贬值等一系列副作用也日益凸显:零利率乃至负利率及其导致的日元贬值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精神鸦片”,既使得政府过度依赖发债,放松财政监管,也使企业在调度资金上危机感变弱,丧失创新活力。

鉴于货币政策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直到7月28日,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会议才正式决定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将长期利率波动幅度维持在正负0.5%这一上限的同时,可根据市场动向允许其升至1%。有分析指出,日本央行已经开始了解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在避免金融市场混乱的同时,摸索如何调整副作用明显的现行超宽松货币政策,进而实现渐进式的政策转向。

多重因素制约“消费拉动”

有分析指出,能源及日用品价格上涨、个人消费疲软等不利因素给日本政府“制造了麻烦”,能否刺激消费将是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

目前,日本的经济和财政状况仍具有不确定性。相关数据显示,受物价上涨拖累,日本企业出现倒闭潮。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日本6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0,同比上涨3.3%,连续22个月同比上升。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今年上半年,日本企业倒闭数量超过4000家,同比增加三成。其中,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破产的建筑业企业有785家,同比增长36%;因日元贬值造成进口成本飙升而破产的制造业企业有459家,同比增长37%。

日本内阁府预测,2023年度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包含生鲜食品的综合指数)将比上年度上升2.6%,物价未来还将高企。与此同时,居民实际收入在下降。据日本厚生劳动省7月公布的数据,日本实际工资收入连续14个月同比下降,5月降幅为1.2%。有分析指出,实际工资水平持续下降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日本家庭购买力。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日本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不愿意去购买非必要的产品的“低欲望”消费大行其道。

对此,日本瑞穗证券首席市场经济学家上野泰分析指出,日本经济并没有真正恢复。虽然在个人消费层面,由于供给侧制约而被迫延后的汽车等耐用品开支、政府补贴政策刺激下的旅游及餐饮等方面的消费出现了增长,但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增长。

(本报东京7月30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马玉安)

关键词: